人民網評:惠民資金成“唐僧肉”?管理漏洞急需堵!

理觀

2016年08月04日08:4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現實比劇作家更會講故事,它讓一個事物顯得多面而復雜。以“惠民資金”為例,原本是國家專項支持基層、惠及群眾的保障性資金,圍繞著它,卻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而這些往往被冠以某些形象的說法,令人唏噓。如,惠民資金被稱作“唐僧肉”,截留、克扣、蒙騙惠民資金的行為被稱作“雁過拔毛”。惠民資金不惠民,值得深思。

近期,海南省白沙縣就查處了一起騙取惠民專項資金的案件,三人在三年間持續作案92起,涉案金額高達120余萬元。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白沙縣的一些惠民專項資金對老百姓來說是生活的希望,尤其此案中被騙取的是醫療救助金,更被視為“救命錢”“保命錢”。惠民紅利打折扣,除了依法懲治涉案人員外,堵住惠民資金管理、使用的漏洞,也更為急迫。

惠民資金是國家的民生舉措,用到位,老百姓才有切實的獲得感﹔不到位,老百姓就成了最大受害者。近些年,大批專項資金投放到農村農業領域,數額大、項目多,但監管並未同步跟上。從現實情況看,不少惠民資金被下了“黑手”,或被克扣截留、貪污挪用、侵佔私分,或有些干部失職瀆職、違規操作。據檢察機關披露,自2013年至2015年5月間,共查辦涉農和扶貧領域職務犯罪2.9萬人,佔同期檢察機關立案查辦職務犯罪總人數的22%,呈現易發高發態勢。惠民資金之所以出現“跑冒滴漏”,原因不外乎三個:干群信息不對稱、發放流程不公開、權力監管有疏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惠民的錢要用在刀刃上,需要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把錢發在陽光處、把權用得敞亮些。

國家惠民政策是什麼、惠民專項資金有多少、惠民錢如何用,理應向老百姓講清楚、說明白,信息對稱是第一層啟示。正如白沙縣的某些被騙的群眾,誤以為嫌疑人吳某在辦好事,其實已把絕大部分救助金據為己有。在一些地方,有些干部往往在落實惠民資金過程中,故意不向群眾宣傳政策,將原本政策規定的惠農資金說成是自己爭取來的錢。這種情況下,獲得惠民的錢變成了干部的“施舍”,不僅該有的實惠打了折扣,惠民資金也變了味、變了質。

凡是涉及資金使用,都應過程公開、標准公開、環節公開,應該建立一種普遍適用的制度,流程開放是第二層啟示。從上級政府撥下來的資金,往往都是專款專用、標准固定、范圍特定,不能隨意發放,更不能隨意扣留。如果這項工作不能在陽光下展開,一些審核資格和發放資金的干部容易動歪心思,甚至“監守自盜”。由此看,大數據可以讓資金使用更精准,網絡化可以讓資金流向更開放,與其“上牆”不如“上網”,也是對資金使用流程公開、透明的可行性建議。

再好的信任也抵不過制度,包括基層“小微權力”在內的任何用權、為政行為都要被約束,監管權力是第三層啟示。單一把關、監管乏力、審計缺位……白沙縣騙取惠民資金案件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不是個案,在對基層干部的權力監管上,依舊存在偏鬆、偏軟、偏弱的情況,才讓不少人得以瞞天過海、恣意弄權。“腐敗總是和監督缺位有關”,僅僅看好“賬面文章”只是第一步,還要經常性地對專項資金做專項審計,讓每一種職權都各安其位、讓每一筆錢都花到好處。

“我知道什麼是對的,可是我做的卻是錯的。”有些干部總是在做錯事,豈止無心之舉,甚至有意而為。“錢袋子”是保民生、穩基層的“錢袋子”,更在檢驗著基層干部能否有作為、真作為,也隻有多管齊下才能讓此類“鼠患”少一些、讓群眾獲得感多一些。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