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青年觀:讓決策與青春約會

鄭長忠
2016年08月02日04: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青年主體性增強為表征的“青年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國家、社會、政黨與群團組織都要適應這種變化。這種適應,不僅體現在觀念認知上,還應該有相應的制度安排與組織創新。

       

  上海最近有一項很有意味的探索,一群9歲到35歲的青少年組成“匯智團”,參與了上海市青少年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全過程,而且這些青少年還用自己的“萌語”,為同齡人編寫了一本有關規劃的通俗讀物。

  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一項政府行為,過去做這個事情的一般是職能部門,最多是聽取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意見,而作為規劃對象的主體,往往是缺席的。上海市這次的做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本該如此”﹔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大進步。具體來講,它是政府適應“青年化社會”的重要表現。

  有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社會的社會影響力掌握在老年人手裡,工業社會的社會影響力掌握在中年人手裡﹔而到了如今的網絡社會,社會影響力開始向青年人身上轉移,“青年化社會”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不管你是否認同這種觀點,當下在網絡世界甚至現實空間內,青年作為一個群體越來越活躍,主體性越來越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越來越活躍,意味著對社會現實的參與意願越來越強烈,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盡管參與的空間不一定都在現實層面﹔主體性越來越強,意味著對事情判斷,越來越強調自身的看法,盡管觀點不一定成熟。以青年主體性增強為表征的“青年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國家要適應這種趨勢,社會要適應這種趨勢,“青年化社會”群團組織也要適應這種變化。這種適應,不僅體現在觀念認知上,還應該有相應的制度安排與組織創新。

  推動青少年參與公共政策制訂,就是各方面適應“青年化社會”的一種努力。事實上,我們各方面都需要一場“與青春的約會”。

  既然是約會,首先要有“愛”,即在觀念上充分意識到,在快速迭代的“青年化社會”背景下,與青年之間的關系構建,已經不是單純的關心下一代,而是一個政黨、一個社團保持先進性的客觀需要,能不能激發青年的作用,也事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活力。

  “我的青春我做主”是青年群體的明確主張,支持並保障這種主張,就能贏得青年之心。而最有效的保障便是制度保障,具體來講,就是設計制度機制、暢通渠道讓青年人不僅參加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公共政策制定,還可以圍繞其所在領域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表達意見。

  青年如何實現有序政治參與?通過組織。應該主動培育各類青年組織,讓充滿創新熱情與能力的青年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先導作用﹔同時要通過深化改革,發揮出老牌群團組織的傳統優勢,與青年和青年社會組織形成有機的聯接,真正做好橋梁與紐帶。

  “與青春約會”,是時代給出的命題。答好這道題,我們就能找到門徑,邁入充滿驚奇與創意的“青年化社會”,國家和社會就能獲得珍貴的青春活力。

  青春正無敵,你約不約?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2日 19 版)

(責編:曹昆、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