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為小偷按摩”彰顯仁者力量

楊朝清

2016年07月22日09:17  來源:燕趙晚報
 
原標題:“為小偷按摩”彰顯仁者力量

  小偷曲某進屋行竊時,恰逢業主王女士夫婦返回,小偷跳樓逃跑中腳部扭傷落網。王女士聞訊趕來非但沒有痛打小偷“消恨”,反而彎腰幫助小偷按摩受傷的腳踝。在警察面前原本死活不認賬的小偷痛哭起來,主動交代了多起案件。這樣的一幕,近日發生在重慶大渡口區。(7月21日《重慶晚報》)

  作為一種失范行為,盜竊不僅給失主帶來了物質損失,也帶來了精神傷害。面對被抓獲的小偷,人們通常會進行語言上的咒罵、羞辱甚至還會“暴力育人”,群起而攻之。這一次,面對“不老實”的小偷,業主王女士並沒有氣急敗壞責罵對方,而是用朴素人性中的善良和溫暖打動了小偷,觸動了小偷內心深處脆弱的地方。

  法國社會學家福柯認為,懲罰方式的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治理從強硬、直觀的震懾模式向柔和、間接的教化模式過渡。“為小偷按摩”不是對失范行為的忽略和漠視,而是用一種更加柔軟、更有溫度的方式來實現“人性救贖”。將心比心也好,“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意識也罷,仁者愛人的“為小偷按摩”,說到底也是一種“柔軟的力量”。

  在一個盛行“標簽論”的時代裡,一個人要是被貼上了“小偷”的標簽,不可避免要承受形形色色的社會排斥。小偷盜竊他人財物固然不對,但他依然享有基本的公民權利﹔面對腳踝受傷的小偷,業主以朴素人性中的善良與悲憫真誠地去關心小偷,最終讓小偷迷途的良知得到了一次救贖。

  年紀輕輕,為何走上盜竊之路呢?在匱乏的資源和局促的生活空間中,當尊嚴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淪陷甚至墮落的過程也就悄悄開始了﹔因為沒有了尊嚴,也就意味著墮落沒有了代價。一些小偷之所以上演“變形記”,既有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原因,也和自身價值追求的迷失與錯亂密不可分。這個從外地來重慶打工的年輕人,沒有選擇通過自力更生來改變生存狀態,而是將盜竊作為發財致富的捷徑。

  對於人性已經扭曲甚至變異的作惡者來說,道德感化和良知喚醒通常收效甚微。對這樣的人“仁者愛人”,不僅會破壞道德生態,也會損傷一個社會的基礎秩序,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縱容惡行。重慶大渡口這個小偷的失范行為既需要法律的規訓與懲罰,也需要精神世界的洗禮——朴素人性的光輝和溫暖,有助於驅散他心靈的陰霾。

  小偷並不是一個同質性的整體,他們也存在著鮮明的差異,需要差異化對待﹔更何況,即使是小偷,也需要基本的權利和關愛。“為小偷按摩”突破了一成不變的固化思維,以低姿態的“柔軟的力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關心的利益訴求和情感需要,小偷也不例外﹔“給小偷按摩”看似柔軟,卻蘊藏著以柔克剛的巨大能量。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