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官員在朋友圈沉默寡言折射出什麼?

蔣萌

2016年07月15日13:5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官員在朋友圈沉默寡言折射出什麼?

背景:有媒體分析,領導干部在微信朋友圈一般都比較沉默,而且級別越高越不愛在朋友圈說話,他們幾乎從不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即使偶爾更新也以轉發“心靈雞湯”、分享風景照為主。這個現象在公務員群體中非常普遍。

京華時報發表湯嘉琛的觀點: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當今的官場文化並不鼓勵官員有“個性”,反倒主張面目越模糊越好。筆者不止一次聽一些公務員朋友說過,在體制內生存不怕你跟其他人言行相同,就怕你跟別人不同。當別的領導干部都在網絡時代謹言慎行,如果有誰表現得特別活躍,就很容易被貼上“愛出風頭”“不夠穩重”的標簽。導致“官樣朋友圈”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多領導干部將網絡當作可能影響個人仕途的危險因素,而非加分因素。在一些領導干部的觀念中,體制內生存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管住嘴”。在朋友圈“亂說話”,很可能會被過度解讀或被人“打小報告”——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官員因發朋友圈被處分的案例。民眾期望看到善用網絡、善於與網友打成一片的新型官員,而非思想觀念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鴕鳥干部”。讓更多領導干部敢於觸網、敢於發聲,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態和官場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級別官員作出表率。

小蔣隨想:季羨林老爺子有句名言——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他的意思大概是,做人要有底線,說話要有尺度。一個文化大家尚且如此,折射出“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是中國文人以及士大夫階層長久以來遵循的一種“不成文卻顯見”的法則。對許多體制內的官員而言,“謹言慎行”更是一種金科玉律。現實中,偶爾會有個別“大嘴巴”的官員,但這樣的人的仕途之路通常走不了很遠。這之中,還有一些微妙情形值得探究——一些在領導面前能說會道甚至擅長溜須拍馬的人,卻能獲得某些領導的青睞乃至提拔。這說明,一些干部把心思都用在了領導身上,而不是群眾身上,折射出對干部的考評任用主要是自上級至下級,缺少來自群眾的打分與投票。一些官員在朋友圈乃至公共場合惜字如金,也是上述問題的一個注腳、一種表象。基於此,單純“鼓勵”干部發聲恐怕是頭疼醫頭。還是要從行政機制的深層著手,正本清源。

自行車高速路須防超標電動車狂飆

背景:據報道,北京市擬建設首條自行車“高速路”,連接回龍觀與中關村,全程13.9公裡。這條路將設計為封閉式,沒有機動車穿行,全程無紅綠燈。

京華時報發表王石川的觀點:修建自行車高速路,將促使更多的人選擇騎車出行,或能培育出一大批騎行族。既鍛煉身體,又綠色環保,何樂而不為?修自行車高速路,也是對自行車路權的捍衛。據記者在中關村西大街體驗發現,想在非機動車道上暢通行進,相當困難,沒有隔離護欄的路段上,自行車道被很多汽車佔領,甚至有些車輛毫無征兆地快速向非機動車道並道,十分危險。現有的自行車道被不時“侵略”,自行車路權已岌岌可危。如果說修建自行車高速路是一項較為奢侈的工程,很難全面推進,那麼,還自行車路權總該是更迫切、更重要之事吧。所以,比修自行車高速路更重要的,是收復自行車路權。一個高效率的社會就應該“各行其道”,誰的道路歸誰走,互不干擾,也不互打對方“領地”的主意。隻有前期科學調研規劃、硬件保障升級,才能激發綠色出行成為主流,社會成員也才能皆大歡喜,實現多贏。

小蔣隨想:一面是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另一面是自行車高速路封閉式、全程無紅綠燈,這已決定了自行車高速路的修建難以遍地開花,隻能結合實際路況,選擇性修建。有人提出,城市裡存在一些使用頻率很低甚至已廢棄的火車專用道,可以被改建成自行車高速路。此外,在以后新建城市快速路時,可否給自行車高速路預留空間?這些建議值得有關部門考慮。當然,自行車高速路終歸是一種補充,現有的普通自行車道被機動車隨意“借用”的情況,也需要加大整治力度。同時,大量電動自行車的出現且已成為一大交通事故“主力”,已暴露出管理的不足。對於電動自行車,各地既不能“一禁了之”,又不能任由其向大馬力、機動車方向發展。超標的、“准摩托車”式的電動自行車,不僅會威脅到普通自行車騎行人與行人的安全,而且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自身也構成極大隱患。尤其是在自行車高速路上,要謹防大馬力電動自行車狂飆。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