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錢江晚報:即使殘缺,也請留下

劉雪鬆
2016年06月24日08:48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即使殘缺,也請留下

  據新京報報道,盡管各方奔號,盡管從那兒走出過7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功臣,但是,共和國核科學發祥地——195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后選定的“永久院址”原子能樓,還是被拆了。

  63年不長,但這幢5層的小樓裡,裝的是滿滿的愛國情懷,見証的是中國強國夢轉型升級過程中最關鍵一躍的歷史。然而再輝煌的記憶、再濃郁的情感,都抵不過“手續齊全”的一個拆字。

  真舍得下手。因為在這裡將建的是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因為這個新建項目的高大上更具現代與未來科學的特質,所以可能在規劃者、建設單位眼裡,舊樓已經土了,落后了,不值錢了,所以可以拆。但他們可能忽視了這幢舊樓彌足珍貴的精神價值與情感寄托。這是中國很多夠不上文物保護標准、但同樣具備彌足珍貴價值的建筑所共同遇到的命運。在一片嘆息與惋惜聲中,施工單位暫時中止了拆除工作。如今留下來的,只是一片廢墟,還有原子能樓南牆的斷垣殘壁。最新的消息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稱,決定將原子能樓的南牆,按原貌復制在新建實驗樓的南牆,同時在舊址設立紀念標志物,“以保護和傳承原子能樓歷史價值”。

  這應該是輿情激蕩之際“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個“讓步”姿態,是規劃與法律已經“授權”之后給足了面子的“慷慨”態度。共和國“兩彈”輝煌的歷史記憶、精神與情懷的見証,以近乎施舍的方式、以“按原貌復制”一垛南牆的形式給打發了,這是共和國的精神與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廉價處理的一種“應酬”。

  但凡需要按原貌復制的,大都是救無可救之后的遺憾之作,然而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的救無可救,不是歷史的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現時人為的結果。這個表態,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妥協的方案——樓是要拆的,記憶仍是可以給的。如果這也叫保護,這也叫傳承,那麼,中國的所有歷史遺跡問題都可以輕鬆解決了。新的建設,容不下一幢記載過輝煌、承載過強國情懷的原子能樓,這是在創造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是在傳承什麼樣的價值?

  “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現存的這片廢墟、這段殘牆,今天看來依然還有價值。那些被掘得洞開可見的一間間辦公室裡,依然還在散發著中國科學先輩們奮發圖強的精神與氣息﹔那垛“原始”的牆體,還彌散著濃濃的情感。那麼,不妨請將它留下。留下這段可以直觀的歷史記憶,留下原汁原味的情懷,也留下“共和國科學第一樓”被拆的又一段歷史見証。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