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觀點1+1

母讓女“冒癱瘓之險”練體育升學是錯愛

蔣萌
2016年06月20日15:37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母讓女“冒癱瘓之險”練體育升學是錯愛

背景:浙江桐廬的黃姑娘今年17歲,她媽媽希望她能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被重點大學錄取。但不幸的是,黃姑娘在一次比賽中受傷,她想終止訓練,媽媽卻不同意,“醫生說最嚴重會癱瘓,但你現在還沒到最嚴重的時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

京華時報發表吳龍貴的觀點: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應該有能力權衡利弊,如果明知有風險,還違背孩子意願強迫孩子繼續訓練,與家暴有何區別?黃媽媽為女兒設定的人生規劃是這樣的:成為國家級運動員,然后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被重點大學錄取。如果一切順利,這樣的結果當然很不錯,如果不順利呢?以此事為例,即便沒有受傷,黃姑娘能否成為國家級運動員,並借此順利進入重點大學,都充滿未知數,更何況她現在遭遇嚴重的傷病。在這種情況下,黃媽媽仍要女兒“再熬一熬”,實際上已經從固執上升為偏執,把人變成了成功的奴隸——成功成了唯一的目的,為此可以吞噬健康、親情乃至人性。這樣的母愛,越是強烈便越是可疑。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太過於單一,似乎上名校、考上重點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這種單一化的成功設定,尤其是“不成功即失敗”的絕對化評價標准,讓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的人生變得蒼白而殘酷,也造就了很多行為過激的家長。高壓式的教育,說到底不過是,以孩子的成功來裝點自己的成功。

小蔣隨想:我們總在嘴上反思對成功的定義太單一,但真正能夠不走尋常路、並獲得人生出彩者還是少。這不光是有沒有勇氣去闖的問題,還與個人自身的才能、掌握的資源與人脈、遇到的機遇、努力的方向等有著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很多人都明白,考上好大學未必等於人生成功,但至少有了看上去不錯的職場敲門磚。這裡有世俗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對照。就本例而言,不惜讓女兒冒癱瘓之險,也要求女兒熬下去的媽媽,是在拿女兒的健康去賭,難免受到旁觀者的強烈質疑。然而,這個媽媽的心裡難道就沒有掙扎與糾結?長期將精力與時間花在練體育上的學生突然失去體育特長,在考分上如果又不具競爭力,下一步該怎麼辦?缺乏對人生的想象力與靠譜的職場規劃,這種迷茫是群體性的。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說了很久,但高職教育水平仍然不高,社會認同度不溫不火。創業創新的號召激勵人心,但要步入正軌談何容易。有人說,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談什麼都是扯談。這話是真理,也是這個媽媽更應為女兒考慮的。但回顧現實,迫於競爭與生存壓力玩命工作與加班的人還少嗎?即便如此,某些老板還抱怨《勞動法》“過度”保護勞動者……我們不是不懂“正確的大道理”,但很多人又在犯“無奈的錯”。

老人花20萬元買保健品“因為寂寞”?

背景:廣州82歲退休老人溫伯平時獨住,買個小菜也要精打細算,卻在4年中花了20萬元購買保健品。這些保健品大多價格虛高、夸大功效,但任憑子女怎麼勸,溫伯就是難以收手。他坦言,這幾年吃保健品,並不覺得身體有好轉,但是“因為寂寞,又有錢,買保健品是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恰逢父親節,這事變成一個親情問題。

南方都市報發表果凍的觀點:這種事,不能光怪老人家心軟、上當。不到老年,一個人很難明白肌體功能變差、周身是病之后,人內心的那種絕望之下的求生意志。病急亂投醫也好,燒香拜佛也罷,很多時候,花錢買的是一個心安。總要做點什麼,才不至於無動於衷等死,對自己有個交代。另一方面,我覺得不該把所有責任推到子女身上。老人受騙上當買高價虛假保養品,究其實質,就是商家坑蒙拐騙、商業欺詐,怎麼一下子卻又轉化成親情矛盾,讓子女無端“躺槍”?老人是有獨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也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你就是天天看著管著,某些老人也還是要買——花自己的退休金,你管我作甚?你看,老人交了智商稅,非得還要說寂寞,子女何辜?況且,那些騙術、套路,都是經過“高人”設計好,一步步請君入瓮:辛苦一輩子,自己要對自己好點﹔或者把幾十甚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一起,隔離加集體“催眠”,造成一種骨牌效應——人家買我買不會吃虧,別人買我不買點不好意思。市場上出現圈套陷阱,隻能規范市場。這是一個市場問題,不是一個家庭問題,放在父親節來討論,不大合適。

小蔣隨想:如果兒女或孫輩常回家看看,給父母或祖輩買點正規保健品,多給老人講講社會上的新鮮事與防騙技巧,老人的精神會更加充實,也會減少受騙上當的可能。但也要指出,常回家看看、與老人多聊天、買東西孝敬,做到這一系列“前提”,對當下一些中青年“有點難”。相對而言,買東西孝敬對一些晚輩還算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老人更多需要的是陪伴。問題是,閑暇與休假又是忙碌社會中的稀缺品,加上人們彼此在異地工作與生活,家務事中的種種隔閡,使得陪伴與交流變得奢侈。必須指出,這未必是簡單的孰是孰非的問題,不要給晚輩輕易扣上不孝的大帽,也不要盲目指責“老小孩”太任性。作為局外人,我們不知道別人家的具體情況,不宜妄下結論。相對理性的看法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相似在哪裡呢?很多時候,是彼此換位思考,在行動上互諒互讓,這是良性循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家中老少相互不理解,各挑對方的不是,啃老與求贍養對立,自然會陷入惡性循環。某些老人被騙買假冒偽劣商品,或許有“不當解悶”的因素,但這遠不能解釋家庭問題的復雜性。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