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南方日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05月24日09:09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再次深刻闡述“文化自信”,並且首次用“三個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時期堅定文化自信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夯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基礎,指明了基本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圍繞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在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時,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時,總書記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要求“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何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堅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僅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也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重要體現。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來源於源遠流長的中華璀璨歷史文明。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國人民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而且自始至終沒有中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自信來源於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種自信來源於舉世矚目的國家改革發展成就。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13億多人擺脫了物質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在國際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和地位空前提高。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我們有理由也必須樹立並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裡,是文化的DNA。”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然而,堅定文化自信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閉上眼睛不看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時,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自信。

  近代以來,中國人經歷了從強烈失落自信再到堅定回歸自信的曲折過程。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文化自信越發重要,也更為根本。隻有文化自信了,才能更有理性、更加自覺、更加從容和更有定力地推動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懷揣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必將更加堅定,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定能早日變成現實。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