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揚子晚報:“昭君牧羊”雕塑 是最糟糕的“風景線”

斯涵涵
2016年05月23日08:52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昭君牧羊”雕塑 是最糟糕的“風景線”

  “因為是學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覺得這四個字不對勁。”日前,在重慶大學中文系讀大三的小趙和朋友在沙坪壩三峽廣場聚餐,幾個人在新世紀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時,被一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個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昭君出塞”的典故從詩詞歌賦到民間故事都廣為流傳,而“蘇武牧羊”則在中國歷史上有出處,是受到社會公認的歷史典故,稍稍具備一點文學、歷史常識的人,都會對此留下深刻印象。而“昭君牧羊”既無典籍可考,身為王妃,牧羊也無可能,極有可能是雕塑制作者將兩個著名典故混為一談,張冠李戴。

  據報道,該廣場人來人往,群雕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不斷有小朋友跑來和羊群合照嬉鬧。活靈活現、煞有介事的“昭君牧羊”會給小朋友們帶來怎樣的誤導?如此寓教於樂,孩子以后隻曉得有“昭君牧羊”,不曉得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怎麼辦?

  對於大學生們的質疑,管理者稱這不是用典是場景描繪,“王昭君生活在塞外,應該是有牧羊經歷的。” 以此推論,“昭君放馬”“昭君騎駱駝”……一切皆有可能。殊不知,歷史文學是可以允許想象的,但是如果要將一種文學想象的場景用作一處地名或地標,必須慎重考慮,准確考証,要避免給市民造成誤解。信口開河、牽強附會,以我為是,隻會凸顯城市管理者的無知與膚淺,也降低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

  管理者還稱該雕塑擺放已久,周圍許多居民都已經直接把雕塑所在的地方,叫做“昭君牧羊”,意思是“大家已經叫習慣了”,不必再改。但在筆者看來,這反而是必須重視和更改的原因。藝術作品具備宣傳、教化功能,無形中起著提升群眾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城市文化水准的作用,對孩子們的寓教於樂更不容忽視。知錯不改,強詞奪理,兀自一路錯下去,與現代化城市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人文化要求背道而馳。

  廣場雕塑是城市美麗的風景線,也是城市人文底蘊和管理水平的體現。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不但本身就是令人嘆服的藝術作品,還能引起觀賞者的文化共鳴和美好享受,“昭君牧羊”則反其道而行之,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湖北 斯涵涵)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