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追求“GDP”不能再以水資源為代價

馮海寧
2016年01月20日08:3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求“GDP”不能再以水資源為代價

  受水污染困擾的老百姓不會去關注GDP增速創25年新低,因為水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更重要。因此,讓他們分享改革與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好方式,是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如水環境。

  1月19日有兩條新聞受到輿論高度關注:一條是國家統計局披露的,2015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有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GDP增速創25年來新低。另一條是說新華社記者日前組成調研小分隊,分赴多地實地勘察中國水情,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令人觸目驚心。

  這是兩條看似沒有關系的新聞,前者反映的是經濟情況,后者反映的是中國水情。其實,兩者有著密切關系,因為今天的水荒蔓延、河湖污染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過去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后遺症”。如果我們繼續一味地追求粗放式發展、高速增長,水困局、水危機勢必更加嚴重。

  從報道來看,我們面臨多種水問題:不僅地下水位在下降,而且大河大湖也頻頻“喊渴”﹔不但北方地區缺水,南方一些省份湖泊也缺水﹔而在有水的地方,河流湖泊卻遭遇了嚴重污染。另外,水生態惡化令人憂慮,比如說“魚米之鄉”面臨魚類資源枯竭威脅、鄱陽湖警示防火等。

  這些水問題從何而來?顯然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比如水荒問題,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人為原因,如超採、污染、浪費等。當然,經濟社會發展本身也會產生巨大水需求,因為經濟增長、人口增長就會帶來水需求增長。特別是,過去經濟是粗放式發展,GDP中就含有超採、污染等“貢獻”。

  從水情的角度來說,我們的GDP必然要降速,因為水資源難以支撐這種經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況且我們還要為水荒、水污染付出巨大治理代價。而且,一旦人的生存面臨水危機,發展經濟就會失去本來意義。因此,GDP增速創新低並不值得大驚小怪,隻有經濟增速放慢我們才能修正經濟發展模式。

  筆者注意到,多家網絡媒體都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增速放緩這個問題上,國家統計局負責人為了打消公眾憂慮,也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解釋。這說明,我們的“GDP情結”仍然很重。其實,比GDP增速更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增長質量,因為“質量”與環境資源有著密切關系。

  比如統計顯示,去年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0.0個百分點。這是經濟結構調整、增長質量轉變的體現,因為污染型產業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對污染小。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有利於減少污染浪費。

  很多基層老百姓並不關注GDP增速或減速,而是會關注自己的生存現狀。比如,安徽蚌埠市淮上區淮河支流三浦大溝岸邊一農婦說,“沫河口工業園區建了以后,水質越來越差,嚴重的時候有惡臭味,變成‘黑水河’。從40多米深的井打出來的水還是有味道,從河裡抓的活魚,燒完吃起來都是臭的!”再比如,有村民說“因為污染嚴重,我們村的稻谷沒人願意收,村民隻能種點旱作物。全村人做夢都想吃上放心水!”(新華網1月19日)顯然,受水污染困擾的老百姓不會去關注GDP增速創25年新低,因為水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更重要。因此,讓他們分享改革與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好方式,是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如水環境。

  如今,即便GDP增速“破7%”,一些大江大河的水質也在改善,但要看到GDP中仍有水污染的“貢獻”。比如記者採訪中發現,一些養殖企業的污水最后進入洞庭湖,而在洞庭湖區周邊密布著20多個養豬大縣。無疑,這些養豬大縣的GDP就有污染的“貢獻”。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值得深思。

  要解決水荒、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除了強化制度治理,還應該從經濟改革等方面入手。筆者建議,以后在公布GDP數據時不妨也公布一下環境資源變化數據,因為GDP與環境資源真的密不可分。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