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人民網評:在“國慶”度假的日子尋回愛國的意義

理觀

2015年09月30日08:2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又到一年國慶時。國慶日,對一些年輕人似乎顯得不那麼特別。國慶日更多地變成了度假日、休息日、團聚日甚至加班日,休閑娛樂抑或任務加班才是“國慶七天樂”的歸宿。相反,他們的父輩見証了時代車輪的變軌,他們的祖輩經歷過國家重生與發展的悲與喜,如此,才能體會“國家”內涵的輕與重。

時代賦予了人特別的意義,哪怕再簡單的數字和日期都有年輪間的區隔,有感或者無感本身就有時代韻味。不過,簡單地認定一些人對“國慶”無感也有失公允。畢竟,沒有誰把“國家”“民族”這樣的詞匯常挂嘴邊,那樣會顯得有些矯情、不真實﹔也沒誰敢說自己與國家無關,沒有國興哪有人旺。當國歌響起時,女排隊員們集體望向國旗的方向肅穆、歌唱,這難道不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愛國敬意嗎?當《印象•國樂》在台北演出時,台上台下都淚如雨下,這穿越時空的華夏文化不也能穿越海峽,締結起兩岸共通的拳拳之心嗎?當行走在古城牆上,腳下的斑駁與沉澱的底蘊,足以讓現代人為國家文明的延續而驕傲,如此,“愛國”不就是古與今的隔空對話嗎?當故宮石渠寶笈展對外開放時,人們寧可排隊六個小時,隻為目睹《清明上河圖》的一瞥,流淌在國人身體裡的文化血脈一直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愛國還需“言必稱之”?

如何讓“國家”裡的感情共鳴與信仰共識變得順理成章,應當成廣大青年的時代共識。尤其,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頗殘酷的競爭,讓一些人無暇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成長、國家的變化、自己與國家的關系,與國家進步的同頻共振倒成了偶然。當很多人有勇氣投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時,不禁會大呼“趕上這個時代,不決心拼搏就要再等二十年”﹔而當很多人還常常抱怨“國不如外,此不及彼”時,卻忘了一個民族從獨立走向復興的陣痛與艱辛,更忽視了“與其說得好不如干得好”的朴素道理。

曾讓人血脈噴張的流行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裡有句話,“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吃得飽穿得暖、不被人看不起的種花家”。這雖是“當家者”的約定,也是每個人奮斗的目標,諸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不是句空話。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國家的抽象在於是人的集合體,國家的具體也在於是人的集合體,前者為了締結整體團結的紐帶,后者為了激起個體向前的能量。改革、夢想,從國家延至個人、從宏觀走向微觀、從藍圖變成具體,活力正在釋放、機會不會遙遠,與其在“無感”中路過,不如在“准備”好時抓住,而這不也正是尋回一份對國之熱愛的時代意義嗎?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