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健康慈善,豈能靠逼?

畢詩成
2015年08月18日03: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於慈善事業,更重要的呼吁與呵護,是對慈善生態的一種關注與建設

  

  天津港“8·12”瑞海倉庫特大爆炸發生后,各界人士發起了一些愛心捐款活動,“首富”馬雲也受到格外關注。馬雲的微博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不少網友質問馬雲“為什麼不給天津捐款?”“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

  網友留言不乏帶點隨意、戲謔成分,未見得真在“逼捐”。不過,想必還是會形成一種輿論壓力,於是引來一番“輿論交鋒”。支持者說,馬雲是中國企業家的一個符號,是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呼吁他出來擔負社會責任是理所當然的﹔反對者認為,這像是“道德綁架”,是一種“仇富與攤派” 的心理,“馬雲的錢也是自己努力掙出來的咯”。

  名人遭“網絡逼捐”,馬雲不是第一例,估計也不會是最后一例。事實上,每有大事時,諸多名人是不是捐了,捐多少,必成為網友關注議論的話題。從積極層面審視,這種“排隊呼吁”,體現了公眾對於名人在社會擔當上的一種期待,希望在某些關鍵節點、特殊時候,他們能夠起到表率和帶頭作用。從2008年汶川地震時被網友“揪住不放”的王石,到2015年的馬雲,每個名字的被呼叫,代表的都是對一個群體的心理預期。如果說這種聲音是一種“慈善輿論壓力”的話,我倒覺得,隻要沒有侵權違法,沒有干擾到其正常生活,在社會上適度保有一些輿論預期,對公眾人物也是一種鞭策,不都是壞事情。

  當然,對於慈善事業,更重要的呼吁與呵護,是對慈善生態的一種關注與建設。在這一點上,輿論表達有時落在了社會現實的后頭:企業家已經過了河,咱動輒還要逼人家摸石頭。比如因為“被逼捐”,馬雲被媒體“挖”出這些年干的公益一點也不少。幾年前就建立了阿裡巴巴公益基金會, 2014年還以145億元在胡潤慈善榜上榮列榜首,被譽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這種致力於把慈善制度化、長期化的行為,是最該被賦予掌聲的,也是“慈善輿論”最該尋找的落點。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大可不必糾纏於每一件事上,名人富人都需要像網友期待的那樣,或是迫於網友的“壓力”捐多少錢。

  慈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事業,需要“潤物無聲”的從容與涵養。經過多年的發展,不管是公益基金、企業聯盟,還是民間組織,公益慈善事業,在中國已經奠定了初步基礎,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這樣的情況下,輿論對於慈善事業的關注,也不能止步於“捐了是作秀,不捐是冷漠﹔捐早是求名,捐晚是被迫﹔捐少是摳門,捐多是炒作”的低水平指責,而應該將民眾期待引導到健康的慈善文化、積極的慈善心理、健全的慈善制度等軌道上去。

  從慈善事業的健全與完善角度,輿論更需關注的,是企業家們當前做慈善的困境、慈善運作平台的短板,以及多元的慈善渠道、有效的慈善監管等等。或許,這才是更高層次、更有水准的“社會逼捐”,才能期待“逼”出一個健康的慈善生態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8日 05 版)

(責編:宋煦冬、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