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錢江晚報:評優加分何以異化為利益之爭

高路

2015年08月11日10:17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評優加分何以異化為利益之爭

  26歲吉林女孩王昱人6歲起帶著弟弟拾荒給患病父親買藥,十多年間靠撿廢品捐款近3萬元資助80名學生。曾經“感動吉林”,最近又“震驚羊城”,據信息時報報道,今年4月大學畢業前夕,王突然從華南師范大學離校出走,當時正參加一等獎學金評選。失聯兩個月后,又在6月26日畢業典禮當天,向親友和記者發出“遺囑”郵件,准備當晚12點過后就了結自己。

  雖然經過勸說,王放棄了自殺念頭,但這件事情的社會影響無疑非常惡劣。因為評優受挫就要自殺,王看起來離道德模范相距甚遠,反而很符合那種任性自私又脆弱的大學生的定義。但仔細梳理事情演變的脈絡,王的遭遇又有可同情之處。風波的源頭只是因為一個兩分之差的評優加分。王認為,學校級別的獎最高加14分,“感動南粵”獎是省級的,按照2分等差,應該加16分。這當然也不能說她沒道理,無理取鬧。

  當這些事發生在一個道德模范的身上時,就有了特殊的味道。他們都讓人失望了。對王本人來說,王曾經用自己的堅強和愛心感動了吉林,如今卻以相反的行為讓社會目瞪口呆。當她把自己出於愛心和本能的行為與利益挂鉤時,事實上就已經背離了她自己的初衷。

  而對曾經授予她榮譽,將她塑造成一個耀眼的新星,給她的家鄉帶來無上光榮的人而言,王奪目一現以后就歸於沉寂。“感動”之前任由其自生自滅,“感動”以后領導白紙黑字批示要解決她的學費問題,最后都不了了之。他們是否也將王的精神當成了自己的政績,那種一旦寫入報告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東西,而不是當成一顆寶貴的種子,精心澆灌、小心呵護,讓它在全社會裡生根發芽?

  還有學校,王要求學校為她加分的事開聽証會也是她的權利。雖然這種權利的訴求在常人眼裡多少有點小題大作的意思,但本著法制的精神、公平的原則,我認為王這麼做也沒什麼不行的。如果不跟她認為的不公平的現象作斗爭,才不符合她的個性,以及她當初留給大家的感動。這事原本該以權利行使的方式結束的,學校同意開聽証會,至於給不給加這個2分,完全可以在聽証會上攤開來說,可聽証會最后開成了批斗會,老師批評、同學指責、所有的人都將她視為不懂感恩的人。因為她爭取自己的權利,就否定她的人品,說她不懂得感恩,見利忘義,就把爭取權利的行為泛道德化了。何況他們真的是在指責王不懂感恩嗎?他們只是遷怒於王挑戰了權威、折損了他們的面子,讓他們下不了台。王就像個另類,一根生硬的尖刺,他們急欲滅之而后快,於是才有了申訴不成,反連加分的資格也被剝奪了的結局。

  所有人都拿道德說事,可大家都沒把道德當回事。在這件事情上,王本人、王的家鄉和學校都有必要反思,社會樹立道德模范,給予獎勵,它的本意並不在於將道德的事情功利化了,而是希望感動社會引領社會。離開了道德本身,它什麼也不是,我們是否都在道德身上附加了額外的負擔?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