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錄取通知書“撞臉”是傳統“流行化”的尷尬

高創

2015年07月28日14:5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錄取通知書“撞臉”是傳統“流行化”的尷尬

日前,武漢大學官方微博微信公布了該校今年錄取通知書的圖片。從昨日中午開始,陸續有人在網上發帖稱武漢大學今年的錄取通知書和中國人民大學去年的很相似,質疑武大抄襲人大創意。(7月28日《長江日報》)

綜合網友的的指認,疑似雷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錄取通知書的字體、圖案元素和整體風格上。要說武漢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們據此展開辯論的話,顯然存在著兩個難辯的前提。

一是辯題不清,是爭論錄取通知書設計產權的歸屬,還是理論雷同抄襲的是非抑或只是一腔熱血“為校代言”的沖動?理清了這些,才能准確表達辯出真理。

二是立論基礎不牢,不論是爭論知識產權還是抄襲、為校代言,用武漢大學回應的話說,與人大“撞臉”那是大有“誤會”。從北師大、中國人大再到武大,所謂的雷同,其實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扎堆借鑒和參考,隻不過在錄取通知書這檔子事上,幾所大學“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了。圍繞一個虛無縹緲的辯題,言辭再給力,也打不到靶子上。武大的錄取通知書的確散發著似曾相識的古典與傳統的氣息,但憑借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自我的個性解讀,將其扣上抄襲的惡名顯然是言過其實了。

當然,既是辯論的話,自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還要不時提醒觀眾,來個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設計者有著自我獨到的見解,學校自然秉持廣開言路的姿態,而學生注定一往情深,誓為母校費盡心力,但所有的這些,都不該忽略一個前提,那就是文學創作也好、藝術設計也罷,表達文化的手段必須承載厚重的精神內涵和豐富的內容實質。以錄取通知書“撞臉”這一事件來說,我們不否認高校借住小小的卡片弘揚古典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但如果只是相互之間長得像並且失去了自己,這樣的傳播不免太過局促和狹隘。

然而,之所以出現這樣尷尬的窘境,恐怕還是在傳統文化被呼喚的今天,其承載了沉重的歷史期待。在其緩慢行走的路上,不免被時代快速的步伐替代,傳統文化的傳播甚至搭上了“流行”的順風車。層出不窮的歷史文化節目、文化氣息濃厚的流行歌曲和如今高校紛繁的通知書載體,我們鼓勵多元化的傳播喚醒傳統記憶,這是時代賦予的值得歡欣鼓舞的進步。我們需要清楚地看到一點,如果古典與傳統流行化、表面化,千篇一律、照貓畫虎,可以預見的是,將有更多“撞臉”與“撞衫”的出現。

錄取通知書“撞臉”無關抄襲但卻事關傳統文化的傳播思考,如果為了傳統而傳統,再傳統的錄取通知書也隻能傳遞一張通知書的功能,別無他用。但如果給予這樣的傳統方式更多的注解和闡釋,開放更多的探索通道,承載更多的現實意義,以傳統滋養現代、以現代反哺傳統,或許這才是一條值得借鑒的傳統復興之路,傳統也才能走出扎堆與“撞臉”的尷尬。

 

分享到: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