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廣州日報:票房井噴容易,藝術水准井噴難

薛世君
2015年07月23日05:40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票房井噴容易,藝術水准井噴難

與時下的天氣一樣炙熱的,還有暑期檔的電影票房。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的權威數據:在剛過去的周六周日,全國電影票房連續單日產出超過4億元,刷新了內地電影史上單日票房最高紀錄,同時也將上周的總票房推高至17.613億元,引發了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票房井噴。

追尋“觀影狂潮”和票房井噴的原因,除了暑期檔觀眾量和需求量龐大之外,自然不能不提經濟上的“口紅效應”,按照歷史規律,經濟低迷之際,往往是電影業逆市崛起之時。不過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至今,作為電影主力消費人群的“白領”和“中產”群體在社會結構中日益壯大,乃是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節節攀升,直到創造單周票房17.613億元佳績的根本原因。這從電影“票倉”集中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即可管窺一斑,因為這些城市是“白領”、“中產”最集中的地方,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文化消費方式。

不管是什麼原因推動了票房井噴,對於電影制作方和影院來說都是天大的福音。蛋糕大了,分著吃的時候才能大快朵頤。不過對於電影觀眾而言,如此快速的票房井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目前來看,國產片陷入跟風掘金和投機功利的跡象越發明顯。一方面,一旦一個類型題材爆紅,對此類型電影的過度消費、題材扎堆的情況馬上接踵而至,比如,趙薇的《致青春》票房成功之后,《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梔子花開》等等遍地開花,大家剛激起對青春片類型的欣賞樂趣,很快就陷入了審美疲勞。與其說是導演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回望青春,不如說是大家心照不宣地擁抱人民幣。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偽3D影片成為“竭澤而漁”最好的代名詞,比如3D的《阿凡達》票房大賣,《四大名捕3》、《冰封俠》、《警察故事2013》、《畫皮2》、《富春山居圖》等國產片紛紛貼上3D標簽,為的就是票價能翻上一番,簡直就是錢多人傻好糊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共生產了30多部3D商業電影,其中美國21部,中國13部,況且這21部美國3D片中有14部進口到了中國。在中國上映的3D影片中,六成以上是由2D版直接轉3D的,中國儼然已經成了3D片的傾銷市場。

如果把眼光投向我們的鄰居韓國,就會發現與票房同時迸發的,還有韓國影片滿滿的人文情懷和介入現實的勇氣。從《生死蝶變》到《漢江怪物》再到《熔爐》、《辯護人》,同樣是票房井噴,韓國電影的藝術水准和制作水平,被褒獎為亞洲最佳。2011年的影片《熔爐》改寫了法律,2013年的《辯護人》吸引上千萬觀眾進入影院。但是國產片中,有多少像《親愛的》、《失孤》這樣關注現實,有誰能像陳德森拍《十月圍城》那樣精益求精?又有誰具備徐克那樣的技術情懷和原創精神?倒是王晶、黃百鳴、劉鎮偉這樣的撈金導演層出不窮,以撈票房為宗旨,以拍爛片為己任。

如果高票房能成為電影工作者潛心創作、提高藝術水准的保障,進而創作出更多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作來,自然再好不過,但如果什麼影片都能取得高票房,反而會助長粗制濫造、投機撈金之風。就像張藝謀當初拍《三槍拍案驚奇》的邏輯一樣,拍爛片也有高票房,誰還會下血本花力氣拍精品?果真如此,很可能埋下危機的種子。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是票房井噴容易,藝術水准井噴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