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廣德福
2015年06月01日03: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國農業發展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事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穩定向好

  我國農業部門每年、每季度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超過96%。這表明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狀況總體穩定向好。衡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主要看三個方面。

  一看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准是否符合國家標准的規定。這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判斷標准,也是各國通行的做法。目前我國已制定發布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8000多項,地方標准和技術規范18000多項,已建立一套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准,許多限量標准比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還要嚴格。近3年我國大宗農產品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2014年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合格率分別為96.3%、99.2%、93.6%,保持平穩向好的基本態勢。

  二看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行頂層設計並系統推進始於2001年“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十幾年來,我們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標准、監測、監管、應急、體系、制度等方面,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解決問題的成效越來越顯著,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比2001年因農藥、“瘦肉精”造成急性中毒事件611起,2013年此類中毒事件減至十幾起。2001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在60%左右,到2014年上升到96%。食品安全狀況逐年改善,直接反映在人們健康狀況逐年向好、人均壽命明顯延長。1949年我國人均壽命35歲,到1976年達到65歲,到2010年延長到73.5歲,而世界人均壽命為67歲。

  三看能不能有效解決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世界性難題,發達國家也存在食品安全事件。2009年以來,針對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和突出問題,我國各級農業部門集中力量實施專項整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出現的違法亂紀問題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6年來,全國共查處各類問題17萬余起,查處案件6.8萬件,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約43億元。人民群眾關注的很多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三聚氰胺連續5年監測全部合格,“瘦肉精”監測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基本打掉地下“黑窩點”,高毒農藥得到較好控制。今年一季度,全國農業系統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啟動七個專項治理行動,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33.3萬余家,查處問題6400多個,向司法機關移送案件37起。查處假劣農資1000多噸,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500多萬元,向社會公布13個典型案例。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在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世界20%的人口,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能基本保障質量安全,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穩定向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必須看到,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依然缺乏足夠信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過去,為了保吃飯、保供給,不得不過度開發農業資源,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埋下不少隱患。近年來,我國農業環境問題突出,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近10年來,我國濕地面積減少了340萬公頃,全國土壤鹽質化面積達到1.8億畝,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北方草原平均超載率達36%,每年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在100萬畝左右。目前,我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大大超出國際平均水平,導致土壤殘留物超標。

  社會上不時曝光的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不法商人制造銷售假劣農資等問題,表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出現這些問題,從根本上看與我國農業農村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與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有關。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小、散、亂,數量龐大,經營方式相對落后。目前全國共有2億多農戶,6000多萬生豬養殖戶,標准化程度低。有農獸藥生產企業2400多家,80%以上為小企業﹔經營單位有60多萬家,絕大多數為小規模個體經營。很多農民缺乏科學種養知識,容易出現投入品濫用、亂用問題。小規模的分散經營與發展現代農業不相適應。不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經營方式落后的狀況,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就很難得到充分保障。

  以社會共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習近平同志指出:食品安全關系群眾身體健康,關系中華民族未來。要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他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既是“產出來”的,又是“管出來”的。近年來,農業部堅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全年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2014年專門發布關於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確定當年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年,確定今年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意見提出,加強產地安全管理,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規范生產行為,推行產地准出和追溯管理,加強農產品收貯運環節監管,強化專項整治和監測評估,著力提升執法監管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新的更高要求。

  應認識到,單靠政府監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求政府告別單向性、強制性、全能性管理,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抓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系統治理,由政府引導,依靠社會各種力量齊抓共管,堅持標本兼治,實現社會共治。應加強監管執法力量和檢測能力建設,維護公平的法治秩序,注重發揮行業自律和市場機制作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失信成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增強生產經營者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自律意識。及時有效處置生產、收購、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出現的各類安全事件,嚴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對食品安全事件實行“零容忍”。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守法意識和道德水平,杜絕見利忘義、自毀長城的失德行為。

  (作者單位:農業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1日 07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