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網絡不是粉絲的“自留地”

筱  理
2015年05月26日04: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尊重每個人的偏好,並不意味著可以肆意放縱﹔包容每個人的話語,並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

      

  近日,北外副教授喬木微博舉報主持人何炅吃空餉,引來關注。4天后,該事件以何炅正式辭職良性收場。本已平靜的風波,近日卻現“逆轉”:舉報人遭到網友辱罵、攻擊和人身威脅,手機、郵箱、微信、女兒照片等個人隱私被公布,“私信收了280頁”。現實版《搜索》真實上演。

  其實,從此事本身看,吃空餉事實清楚,校方和何炅均做了相關說明,一方批准辭職,一方繼續捐錢出力,看似一場“危機”,化解得也頗為圓滿。正如有輿論稱,何炅應該感謝母校同事的“較真”,讓潛藏多年的“不清不白”走進陽光,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正面激勵。

  可是,粉絲們卻忽略了這樣的正效應。從一開始,對於舉報的質疑就連綿不絕,舉報動機論、借機炒作論、看人眼紅論、虛偽找茬論……一場“粉絲頂何”與“喬木求真”的隔空大戰持續發酵著。熱情、激情之下,模糊了基本的判斷。而搜刮信息、張貼隱私、聲聲威脅,更喪失了起碼的倫理底線、理性底線和文明底線。

  對明星的熱愛乃至崇拜,可以理解。但熱愛不能變成狂熱,崇拜也不能變成膜拜,因為一旦超過了理性的邊界、道德的底線,就容易喪失了自我,讓“追星”這件事失去根本的合理性。相信作為有責任感的明星,也不會希望看到粉絲變成“粉絲教”的。

  此類事件並非孤例。柯震東吸毒被抓卻冠以“顏值正義”、吳京因為一句“不認識”而被EXO粉絲爆吧等等,都顯示出明星粉絲的“群毆”力量和以偶像之名發言的群體極化。在虛擬網絡空間、在社交媒體時代,技術的發達讓這樣的群體性活動更為便捷。放狠話、下“狠手”,也因為其虛擬性、匿名性而變得更為輕易。當虛擬和現實的界限被打破,給當事人帶來的可能就是實實在在的傷害。

  其實,不只是追星。近日,烏魯木齊打狗事件的當事人,在不到4個小時裡,個人信息被“人肉”,恐嚇斥責短信和電話讓親人同事不堪其擾。不管是“哈名人”,還是“愛狗粉”,這樣的“偏好者之戰”,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都會變得燃點更低、威力更大。

  越開放就越要有規則。尊重每個人的偏好,並不意味著可以肆意放縱﹔包容每個人的話語,並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愛或者不愛,這是平等的權利﹔守或者不守規則,卻事關必要的義務。網絡不是個別粉絲的“自留地”,而是數億網民的“公地”,公認的文化認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運行規則、嚴格的約束機制,才能讓狂熱降溫、讓理性回歸。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6日 05 版)

(責編:宋煦冬、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