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

李曉鵬
2015年05月08日05:24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自由不是為所欲為

  近來,一連串行車暴力事件讓人反思:平時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也許是父母的乖兒女、孩子的好父母,為什麼一旦置身車內,就變得如此面目可憎?

  這更像是一個黑色的童話:人們想要自由,卻反而受困於自由。汽車的發明,帶給人生活上的便利,擴大了人活動的范圍。千裡江陵,一日往返,借助這物質的工具,人們進一步擺脫了肉身的限制,獲得了自由行動的力量。手握方向盤的瞬間,那種掌控的感覺便會隨之而來,內心釋放出強大的自由的沖動。可惜的是,人們在獲得釋放物質自由的能量的同時,並沒有隨之形成精神自由的自覺,把欲望當成自由,成為物質工具所操縱的欲望的奴隸,一旦這種欲望與他人相沖突,便會爆發出驚人的負能量,暴力由此產生。

  傳統來看,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人不缺少自由,可他們搞錯了傳統自由與現代自由的區別。我們的那種傳統自由,隻不過是一種小農經濟的產物,由於經濟上實現了自給自足,減少了與命運共同體的聯系,這種自由就成為一種散漫的自由、私人的自由。也許是田園牧歌,但絕非現代意義上的自由。

  現代意義上的自由,恰如盧梭所說,是“人生而自由,但無時不在枷鎖之中”的自由,是在同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對公共規則認可遵守前提下的自由,因此是一種公共的自由。但我們傳統的那種自由,恰恰缺少這種公共規則前提下的自由,隻有熟人的、親近人際關系下的自由。而在熟人關系的保護下,個人的行為更加顯得無所顧忌,隨心所欲。

  孔子講“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我們恰恰隻有“從心所欲”的自由,缺乏“不逾矩”的自覺。由於這種傳統自由缺乏公共性,沒有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也不把公共規則作為前提,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需求,一旦與公共性相碰撞,必然給人以為所欲為的觀感。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某些中國游客,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表現出這種不顧他人看法,與社會公共生活格格不入的、任性而為的不文明行為。

  “勇於私斗、怯於公戰”是這種自由的典型表現,在隨心所欲的時候,可以比誰都狠:“別車女司機”全然不顧他人正常行駛,強行變道別車,腦子裡毫無公共安全的思維﹔男司機強行逼停對方,打開車門拉人暴打,完全是以私刑取代公法的野蠻。這種一盤散沙式的自由,一旦遇到重大公共危機,便成為大難臨頭各自飛。近代以來,我們面對強敵入侵,產生了龐大的漢奸隊伍,以及更多茫然無知的國民,便是這種自由帶來的危害。

  我們正處於傳統走向現代的關鍵時期,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從奧運會到世博會,我們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到國民公共性的一步步增強。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傳統的自由觀念依然有著很大的市場,受其影響者依然滿不在乎。西安華清池景區內的楊貴妃出浴雕像,一缺德游客對雕像伸出“祿山之爪”抓其雙乳,工作人員上前制止卻被斥罵“花錢進來為何不能摸?”若人人如此,個人就成為原子化的存在,生活在叢林之中,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人對人是狼”的自由,結果是人人都不自由。

  過去,我們受困於物質不自由,還來不及反思精神的不自由。今天,我們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如果還生活在這種缺乏公共性的自由當中,必然會給個人以及世界帶來極大的困擾。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我們有了更加自由的能力,精神上就應當認識到現代自由意味著什麼,並承擔起一個現代公共社會公民的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