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觀點>>正文

長江日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楊耕身

2015年03月05日09:49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有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但是有時候,這樣的堅持與信心,並不容易。

每年全國“兩會”上,教育公平都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今年也不例外,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的提案關注的就是均衡高等教育資源。《河南日報》的報道這樣提示道:諸位君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是他第8次在全國“兩會”上關注河南高等教育問題了。在去年,他被媒體評為“最執著的政協委員”,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婁源功用河南話疾呼:“不興這啊!”面對人口大省河南所遭遇的教育資源不公,婁源功今年依然要為河南娃喊不平、謀福利。

婁源功首先不平於河南沒有一個985高校,“一億人口的大省,隻有一所211。你說,這對河南公平嗎?”這倒是他一貫的聲音。在2012年“兩會”上,他亦曾就河南大學進入211高校名單而奔告。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3年前曾表示,“兩個工程”不會再新增學校,而會對非工程高校給予支持。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婁源功似乎可以不必那麼糾結。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婁委員關於“河南所遭遇教育資源不公”的疾呼。“河南娃上大學難是公認的”,作為一個事實,河南考生上大學很難,河南考生多,競爭激烈。原因何在?不光是河南考生多高校少,還在於知名高校投到河南的招生計劃少。正是在這一點上,婁委員切入到了中國高校教育一個令人抑郁的問題上了。

豈以河南為獨?民意疾呼豈止婁源功一人?如果說袁貴仁“兩個工程”的說法,可以視為對於婁委員關於211學校問題的某種“回響”,那麼試問到底有誰來回應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在同一個國家,河南的孩子考上北大的機會要比北京的孩子難24倍?一些高校對於外省學生的隨意限制,錄取比例的制定,深藏功與名的相關部門為何一直未進行過任何說明?當然更重要的還在於,在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日益打破,計劃經濟模式已經被遠遠拋棄的今天,高校招生計劃領域為何緊抱住它們不放?

教育不公乃最大不公,而這些問題卻是教育不公之中最大的不公。我不太知道,對此關注,是否婁源功委員關注均衡資源的題中之義,但是不能達成此種公平正義,則婁委員“為河南娃謀福利”的願望怕也只是一句空話。那麼誰為婁委員以“回響”,誰又為高校招生改革以臂呼?我們看到的只是,8年提案,一個叫婁源功的政協委員依舊在那裡“自說自話”。

一個委員對於教育公平問題的“8年提案”歷程,本身是一種對於中國高校教育現實的時代背書。我們或慶幸於有這樣念念不忘的委員,卻不得不深昧回響之渺茫。這也更讓我們意識到,也許正是因為我們曾經一再黯然於一個明知不公卻總是推而不動的現實,所以我們才更需要一些像婁源功那樣堅韌而執著的代表委員。或許時間能最終証明,婁委員“8年提案”的故事,不是一個西西裡弗推石頭的傳說。那麼至少,我們仍可以擁有對於公平與正義的信念。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王倩)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