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關注家鄉,就是關注中國

戎國強
2015年02月26日04:04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關注家鄉,就是關注中國

  今天已是正月初八,返鄉的人們開始踏上回城的旅途。但是,在網上,人們的目光再一次回過頭來去聚焦“家鄉”。

  上海大學博士生王磊光春節前就被熱傳的“返鄉筆記”,節后仍然被人們熱議﹔由於一位叫古魚的文科博士發表了《另一面的鄉村》,提出了不同於王磊光的“鄉村觀”,以自己的出身農村的岳母和母親為例,直言“她們不懷念家鄉”,“家鄉”再度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以往的輿論熱點大多是由事件構成,但“家鄉”顯然不是事件。兩位博士是通過家鄉來觀察社會,眾多參與討論的網友所關注的,其實是國家。每一個人的家鄉的總和就是國家,國家是所有人共同的家鄉。“家鄉”成為熱點話題看似有點突然,其實絕非偶然。平時人們對社會對國家走勢的關注,與年節裡根深蒂固的鄉愁發生碰撞、互滲,對國的憂思被寄寓在更為具象的“家鄉”之中。

  一篇個人觀察,視野所限,不能強求面面俱到﹔因為滲透了感情,旁人讀來反而易生誤解﹔唯其心意拳拳,衷腸可感﹔“返鄉筆記”讀來令人沉重之處,所在多有。王磊光家鄉的凋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王磊光寫他和師兄的共同感受:“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為什麼呢?因為當你一出現在村子裡,村裡人不問其他的,就問一個問題:‘你現在能拿多高的工資?’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王磊光家鄉的凋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文化上精神上的。

  畢竟是中國的讀書人,在王磊光與古魚的文字裡,明顯有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種東西,這種東西,你可以叫情懷,可以叫憂思﹔它是這塊土地裡生長出來的傳統。隻要你屈原、杜甫、蘇軾直至魯迅、巴金這麼一路讀下來,十有八九你就成了這種人,可能你不想成為這種人都難。至少,這是一部分中國讀書人的宿命。

  屈原、杜甫他們是一個大傳統者。王磊光、古魚身上還有一個小傳統,即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等投身鄉村建設、平民教育活動的一批知識者的社會實踐、實驗所形成的傳統。王磊光、古魚觀察社會的角度和眼光中,顯然有這個傳統存在。這個傳統是儒家傳統中的優秀部分,即入世、關注現實﹔不僅要讀書,更重在“行路”,即實踐、身體力行。不知為什麼,這個傳統總是被忽略,被淡忘,很少被主流人群所提起。其實,看似反傳統最力的魯迅,也是這個傳統的繼承者﹔魯迅熱情贊揚這些人“埋頭苦干”,是中國的希望所在﹔而魯迅本人也是這個傳統的實踐者。

  王磊光、古魚的文章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其意義,除了引起對農村現狀的關注,還在於讓包括兩位作者在內的每一個參與討論者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裡轉發一句話,意思是如果你是光明的,中國便不黑暗。同一句話,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出發點不同,理解會大相徑庭。如果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事例為這句話作注腳,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比較確定了。在我看來,每一個參與關於家鄉的討論的人,都是在為中國發出自己的光,都是想用自己一點點光為中國照亮前行的路。

(來源:錢江晚報)

(責編:董曉偉、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