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中學生早戀,簡單封堵不是辦法

戎國強
2015年01月28日04:35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學生早戀,簡單封堵不是辦法

  《重慶晚報》報道說,重慶女孩、十六歲的高二女生小貝,因與一男生早戀而受到父母指責,留下“遺書”出走。在警方幫助下找到女兒后,其母張女士表示要改變態度,跟女兒好好交流。

  所謂“態度”,最實質的,是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一對男女生之間特殊的好感,互相吸引、接近,在當下主流教育觀念中,在家長、教師乃至整個教育體系中,都是有害的:“不利於學習”﹔這是否定、消滅“早戀”最正當也最有力的理由﹔張女士憑什麼要改變態度呢?即使張女士真的改變態度了,教師不改,教育體系不改變對“早戀”的看法,張女士不成另類了嗎?當另類的壓力和代價,沒有幾個人吃得消。

  在目前通行的、主流的教育觀念中,“學習”是指書本知識,對付考試及升學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精神世界裡的活動或事件,如果與“學習”無關,就沒有關注的必要﹔如果會“影響學習”,就要否定、消滅之。總之,學生不需要學習如何恰當地認識、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感情活動,也不需要了解和理解另一個進入自己心靈世界的人。

  報道結尾部分,照例用專家和一部“正確”處理早戀問題的影片來引導家長和學生。但是用來引導的觀念,和大部分家長的觀念沒什麼區別。“現在好好學習,是為了將來兩人生活得更好”——仍然無視、回避學生現在已經發生、遇到的感情問題。“現在”是“將來”的准備,現在有問題不認真對待,將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無師自通地懂得並且能夠恰當處理感情問題了?不了解自己,也不懂得認真對待自己生活的人,“將來”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嗎”?

  本來,教育的目的是“人”,人的完善、健全,包括知識的、情感的、身體的完善和健全。“人”,即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行為主體,也是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馬克思曾說,“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所有人全面發展的前提”﹔教育本應承擔“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但當下的教育屢屢將“人”排除在教育活動和教育目的之外。教育若要改革,就要從“目中無人”改起﹔這一最根本、最實質的問題不改,其他的即使改了,最終還是白改。能不能從“早戀”問題改起呢?雖然不那麼樂觀,話還是得說。

  早戀不可鼓勵,但也不應簡單封堵。對於發生早戀的學生,要引導教育他們學習人生,學習生活﹔這樣,學習主體和學習活動、學習目標三者就統一、融合為一體,當教育對象在教育中獲得了把握人生的初步能力,社會才擁有了基本合格的、健康的、正當的教育。

  少男少女互有好感,就是感受、發現了對方的“好”。中學生正是價值觀、審美觀形成期,首先應喚醒、激發其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意識,為自己所心儀的異性,是自我完善的強大動力。這個過程,同時也是責任心成長的過程。成年人擔心早戀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靠封堵是下策,代價太大而未必有效﹔引導少男少女懂得為對方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才是教育應該干的事。初次萌生的戀情,既是自然的、正常的現象,也是培養美好情愫和健康價值觀的良好土壤。

(來源:錢江晚報)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