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觀點1+1

林州欲改名紅旗渠,好點子還是瞎折騰?

蔣萌

2014年12月19日15:2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林州欲改名紅旗渠,好點子還是瞎折騰?

背景 :因“人工天河”紅旗渠而聞名的河南林州,似乎有意改名。近日,當地官方主辦的紅旗渠網發出一則“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為“紅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張家界一樣,給百萬林州人民帶來紅利?不過,林州市相關領導對記者做出回應,稱改名並未上升到政府層面。

京華時報發表鐵永功的觀點:林州市的“改名宣言”,毫不掩飾對張家界等地的艷羨,認為這可以打響當地品牌,給民眾帶來滾滾紅利。但改名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湖北襄陽,先后換了幾個名字,最后又改回去了,被認為是瞎折騰。何況,地名不是說改就改了的,地圖、標牌、各種証件都要重制,民眾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這都是需要成本的。林州市通過官方網站征集民意,至少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態。但普通民眾和出門在外的林州人,是否支持家鄉改名,其實是大有疑問的。願望最強烈的,可能還是急於出名求利的地方官員或商人。當然,地方有調查論証和提出申請的權利,但地名主管部門應該依法辦事,嚴格把關,不能助長急功近利、割斷歷史的改名風潮。

華商報發表王聃的觀點:城市的更名舉動,必須建立在篤定的客觀條件和程序之上。首先,城市更名理當是一種“發展之后”的自然結果,譬如此前的行政區劃由縣(區)升級為市,同時,此種改名既不應割裂名稱中文化的內涵,且成本是“最小”的。其次,城市改名應該處於一種被嚴格約束的狀態。改名前既要有相關專家科學負責任的論証,也要有對於當地市民意見的廣泛聽取。滿足了這樣的前提,城市改名才是可以接受的。城市更名,茲事體大。最應該拿什麼來佐証城市更名的必要性。除了經濟層面上的客觀審視,以及嚴格到位的程序,不會再有其他。

小蔣隨想:林州此舉有明顯的“投石問路”意味。如果各界反響積極,或者反對聲音不猛,改名可能就會進入操作階段。倘若質疑吐槽的人太多,改名“未上升到政府層面”的回應,也可以平息事態。這就叫“進可攻、退可守”。不管怎麼說,這種方式具有民調的特征,比行政者“拍腦袋”決策、“霸王硬上弓”要強得多。另外,城市改名對地方究竟有多大利與弊,其實很難得出統一的答案。不同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區域特征,讓改名的效果存在各種變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傾向性也可能完全不同。地方改名,注定會面臨喝彩與倒彩、掌聲與拍磚。

潭柘寺“功德箱”裡的鈔票進了誰腰包?

背景 :新華社報道,北京潭柘寺裡有70個功德箱,其中53個是歸旅游景區內一家上市公司收錢,成了這家公司的“搖錢樹”。

新京報發表劉雪鬆的觀點:2005年起實行的《宗教事務條例》規定,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這些以寺院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景區及管理部門,不是宗教團體,無權設立功德箱。他們的功德箱混在正規僧團管理的功德箱中間接受捐獻,實質是在“借佛斂財”,是一種詐騙行為。在人們對慈善事業心存疑慮、信心不足的當下,潭柘寺經營機構的這種掠財行為,是在佛門淨地的一種欺詐與行惡,是打著善與功、慈與德的一種暗中打劫。當信任可以在佛門被污,當善意可以在淨地被辱,人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機構本身還會有什麼信仰,對法治還有什麼敬畏?他們拿的是功德箱裡的錢,扇的是法治的耳光,更是扇向善眾們的耳光。他們不怕別的報應,就讓法治回報他們。

小蔣隨想:恐怕,許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諸多變身為旅游景區、有著商業味道的古剎寺廟,與宗教僧尼還有多少關聯?即便仍有關聯,又如何劃分景區經營與佛教“化緣”之間的界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少林寺與嵩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就因為門票“分成”對簿公堂。在這背后則是,寺廟產權不明晰。如果作為文物,寺產歸國家所有,僧眾隻有使用權。但國家所有的概念很空泛,地方政府與經營者可以借機撈錢。潭柘寺內的一些功德箱異變為景區經營者的“搖錢樹”,表面上是“挂羊肉賣狗肉”,深層同樣涉及有關權屬的混亂與不透明。如果一些本質屬性不被厘清,難免有人渾水摸魚。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