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嗑瓜子”懲罰,張老師不必道歉

戎國強

2014年12月01日05:52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嗑瓜子”懲罰,張老師不必道歉

  幾乎所有的觀點之爭,其實質都是價值觀、價值標准之爭﹔而觀點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價值標准往往是文化土壤的產物,文化特征愈是鮮明,愈是容易引起爭議。湖南婁底衛生學校班主任張征懲罰學生嗑瓜子一事所引起的分歧和爭議,是很典型的一例。校方認為張征的做法“不妥”﹔教師中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網友跟帖則絕大部分表示贊成。而張征則表示要“道歉”。張征的做法究竟妥還是不妥?是否應該道歉?分歧和爭議背后,都是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價值觀在起作用。

  據報道,日前婁底衛生學校1301班有16名學生上課時嗑瓜子,任課老師和班長制止了也沒效果。第二天早上,班主任張征就問這些學生怎麼處理,學生都不作聲。張老師就提議,那買些瓜子讓你們嗑個夠。當天下午,張老師就買了30斤瓜子,“誰嗑得多,再獎勵4碗”。“當時隻打開了一袋,平均分配給16個學生,最后隻有一個學生嗑完了”。張老師問他們今后還會不會在課堂上嗑瓜子,學生們都說今后會注意課堂紀律。從這個陳述來看,“嗑瓜子”教育,實現動機和結果的統一,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實踐。

  但是,這個陳述畢竟流於表面化﹔要完全判定“嗑瓜子”教育是成功的正確的,需要更扎實的依據:受罰學生的內心反應。對“嗑瓜子”教育,學生的說法:是一個“小小的懲罰”﹔對張老師這個人,學生的一貫印象是:負責,幽默。連隔壁班級的一個女生也說:“挺好的一個老師,挺幽默的。”幽默,是對個人品質的很高的評價。表面看來,幽默是一種機智,但這種機智之所以有親和力,是因為它平等、寬容待人﹔體現了真正的自信——一些人表現自信時往往有攻擊性,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

  報道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有個受罰的學生“最后沒嗑完,打包帶回家了”。如果這位老師一貫被學生反感,沒有親和力,學生是不會把他買的瓜子打包帶回家的——這種不經意、不刻意的行為,最能反映內心的真實。

  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注意:張老師還給每個受罰學生一個裝瓜子殼的塑料袋。換了一個老師,完全可能是另一種心態:你們在任課老師的課上嗑瓜子,讓我班主任很沒面子——這種心理支配下的懲罰,就不是出於教育目的的懲罰,而是個人意氣的報復,已經脫離了一個教師的身份和職業態度﹔氣急敗壞之下,一般不會想到學生瓜子殼吐哪裡。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和評價,就是一個個這樣的細節積累而成的。張征的“嗑瓜子”教育沒有引起受罰學生的反彈、反感,不過是學生對張征的一貫認可的自然延續罷了。

  校方認為張征的做法“不妥”,那麼什麼是“妥”的方法呢?校方沒有說﹔張征“不妥”在哪裡,校方也沒有說,校方所依據的判斷標准是什麼,外人都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根據“不妥”這一結論來反推校方的狀態或看法:學生和張征老師之間的內心互動,校方不會關注的,即使有所了解,也不會認為有多少價值。恰恰是在這裡,體現了張老師和校方的教育觀、價值觀的不同。在張征看來,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成長﹔“嗑瓜子”教育,僅僅是他教育生涯中一次帶點幽默感的“小小的懲罰”,其用意,其風格,學生的了解、理解自不必說﹔連絕大多數網友也理解、認同﹔這表明,具有幽默感的人之間最容易達成默契。

  但是,校方的管理理念中,沒有幽默感的位置﹔說白了,缺乏“人是目的”的理念。幽默,也不是本土文化土壤的產物。張征與學生之間有默契,但校方與張征之間沒有默契,校方與學生之間也沒有默契﹔也就是說,對教育最有話語權、教育資源支配權的管理者與教師,與教育對象都沒有默契,沒有內心認知的一致。張征表示要道歉,是具有幽默感的教育向權力表示臣服。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