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一顆小細胞,能否助益教育改革

戎國強

2014年10月08日05:10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一顆小細胞,能否助益教育改革

  中國科學家什麼時候能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太高端,不是我們這種外行所能回答的,連討論的資格都沒有。但是,有一個問題,想斗膽提一提,就不怕被內行笑話了——如果我們暫時還得不了諾獎,我們能不能利用諾貝爾獎所獎勵的科研成果?或者說:獲得諾獎的某項成果也許會給我們某種啟示,這個啟示可能會對我們某個領域有用?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0月6日揭曉,三位歐美科學家,以發現人腦定位系統細胞而獲獎。其實,這個科研成果所涉及的現象,人們早已察覺到了,即人的方向感和認路的能力有比較明顯的強弱區別﹔即使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區域內,夜間的認路能力往往不及白天。還有不少人覺得,似乎男性的方向感往往強於女性。但是,沒有規范的統計,沒有足夠數量的樣本,肯定或否定這個說法﹔即使有比較可靠的統計數字支持認路能力男強女弱的區別,這個說法也難逃“歧視女性”的嫌疑。現在,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在細胞水平上解釋了人(不論男女)的辨別方向和認路能力為什麼會有差別。當然,這個差別是否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有所改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變,是另一個問題。

  除了方向感和認路能力,我們還注意到,有的人擅長解決很抽象的數理問題,有的人對語言比較敏感,可以敏感到一個詞語在一個語言環境裡應該用口語表達還是用書面語表達更合適。甚至幼童之間也有明顯的區別,有的幼童玩起機械類的拼裝玩具,可以一連玩幾個小時,有的幼童則碰都不碰一下。現在,人腦定位細胞的發現,啟發我們聯想或類推:除了定向細胞,人類的其他能力的強弱,很可能也有相應的細胞在“各負其責”?報道說,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對大腦定位系統的認知,可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空間記憶的中樞機制,開啟人類對記憶、思考等認知過程理解的新篇章。

  人的個性或個性差異,或者是興趣愛好的區別,可以從細胞水平得到解釋,至少對教育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古有因材施教之說,現代教育強調尊重並發展學生個性,都是符合人的生理狀態的,或者說是有其“物質”基礎的。明確了這一點,教育改革往哪裡改,從什麼地方著手改,就更明確,因而也可以更堅定﹔同時,也應該更具體地落實到教學這個層次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計,都可以有,也應該有更具操作性、可行性的方案、方法可供實驗、選擇。

  以前,教育個性化的改革,受制於教育評價體系的制約,分理分科,應試教育,這些都阻礙了教育個性化。現在,浙江上海率先試點高考改革,廢除文理分科,就是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一個大環境,解除原有高考評價體系這個“緊箍咒”,給了學校層面、教學層面實施各種改革、實驗方案的空間﹔教學層面表現主動性的空間至少是比過去更大了一些,要寬鬆了一些。體制的鬆綁,腦科學研究的進展,兩者相遇,能否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取決於是否用實踐來把握機會。好的、有活力的教育,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最基本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基礎。在暫時還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時,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把基礎教育的土壤改造好。當我們的教育改革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的時候,“定位細胞”的研究成果也許能從非專業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一點借鑒和啟迪?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王倩)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