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我們如何做一個媒體人

劉雪鬆

2014年08月27日07:52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我們如何做一個媒體人

  德國之聲節目部主任格爾達·摩爾女士,日前通知該台華人女記者蘇雨桐,2014年12月31日到期的付酬基本合同不再延長,並且立即生效,“在剩余時間也不再使用她的文章”。這意味著,這位常年批評中國的華人女記者,已經確定被她的東家所解雇。

  德國之聲新聞發言人對此的解釋有兩點:一,蘇雨桐在推特上散布內部問題,警告不聽。世界上沒有哪家公司容忍雇員這麼做。二,德國之聲致力於報道多元化的聲音,“我們不能隻有異見人士的聲音”,“我們對中國有批評的立場,同時也有其他立場”。

  這條在西方輿論界議論得沸沸揚揚的事件,在中國輿論中則表現出異常的淡定。外媒詫異,是因為德國之聲此次解聘華人記者,與此前2008年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因“為中國政府說話”被調離、2011年因“政治不合格”開除4名“親華記者”,表現出了“用人導向”上的迥異。而中國輿論的淡定,或許更多的,還是對於蘇雨桐這個“損國不利己”者的下場,當成了一個笑柄。

  盡管對於“德國之聲”的“用人導向”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老牌的德國之聲,在“多元化”的報道追求中,其實是在修正對於新聞客觀性、甚至是在修正對於中國報道真實性的調整與磨合。既然一概贊美不屬於多元化,那麼,一概否定同樣如此。

  蘇雨桐在為境外媒體效力時,究竟是主觀意識的片面固執,還是對於前兩輪華人記者結局不佳、為自己的稻粱謀猛晒自己的出身背景,我們不能作主觀的判斷。但是,作為一個媒體人,她的基本素養是不合格的。她可以不熱愛自己的出身背景,可以對身后的中國持批判的態度,但是,將批評自己的國家體現存在感,在媒體的平台上以攻擊身后的國家、並且眼中隻有黑色沒有七彩,這種藐視事物多樣化、人世客觀性的固執己見,已經是純粹的抹黑,它與媒體人應有的素養差之萬裡,因此為德國之聲所不屑,為稍具理性的國內民眾所不齒,便在情理之中了。

  老牌的德國之聲,很不老到地在用人上出現極左極右的激蕩,以至於讓自己的傳播品質打了折扣,關鍵是對華人記者習慣於將傳播平台當陣地的心態,捉摸得不是太透。這個陣地,既包括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價值觀推送平台,也包括用來養家糊口、體面生活的一個飯碗。這些拎著一囊袋私貨的人們,並不習慣將“講客觀的真話”當成操守,而是僅僅將“敢講話”當成立足的本錢,中國很多所謂的“意見領袖”,其實都能在德國之聲清理掉的兩種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他們的雇主是德國之聲,都有可能隨時丟掉飯碗。

  一味的贊美與一味的批判,都是有失新聞傳播的客觀公信的。中國的媒體與媒體人,應該從德國之聲的“用人導向”上,照照鏡子裡的自己。冷靜地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媒體人。

 

分享到:
(責編:李嫣(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