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制造謠言拯救不了醫生

王君平 

2014年07月25日04: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破解醫患矛盾,不能光靠消極抱怨。化解醫患信任危機,需要醫者先行,主動作為,消除患者誤解和成見  

  最近,“醫生異地救人被判非法行醫”事件查明,河南醫務人員尚某已接受治安處罰。此前,他發網帖稱:北醫三院醫師李芊在火車上幫助產婦生下孩子,但因為孩子有羊水吸入性肺炎,李芊被患者訴至南京市雨花台法院,賠償將近1.5萬元。經查實,南京法院無此案,北醫三院無此人,救人的醫生被判非法行醫是假新聞,此網帖純屬憑空捏造。

  這則謠言既無事實依據,在法律上也站不住腳。根據《刑法》第336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罪是指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從法律上看,醫生緊急救人並不是構成非法行醫罪的要件。

  一則謠言,將醫生置於尷尬的道德困境,令人感慨。究其動機,謠言編造者認為,有關法律條文對醫護人員的保護不夠充分,為發泄不滿,吸引眼球,憑空捏造虛假帖文。其實,制造謠言拯救不了醫生,期望用醫生的悲情來贏得社會同情,結果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特別是尚某的帖子呼吁:“以后出了醫院的大門,我們就不再是醫生了。大街上血流成河,也與我們無關了。這個責任我們承擔不了。” 這樣的發聲,於情於理於法都說不通。置患者的生命於不顧,放棄了醫生的職業操守,讓人感覺是白衣天使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如何喚起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不可否認,當前醫患關系緊張,暴力傷醫事件頻發,還有“八毛門”等事件抹黑醫生形象。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受損,優秀學生不願報考醫學院校,甚至連醫生都不願讓自己的子女從醫。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醫生群體難免出現一些抱怨情緒。

  但是,破解醫患矛盾,不能光靠消極抱怨。如果醫生只是抱怨社會不公、法律不公、患者素質太低,那麼醫患關系就會變成一個死結。事實上,解決醫患信任危機,需要醫者先行,主動作為,消除患者誤解和成見。

  醫生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主力軍。被譽為“藥王”的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如果醫生盡心盡力對待患者,患者豈能無動於衷?在南京鼓樓醫院,年近七旬的孔令健在手術麻醉前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上面按著鮮紅的手指印:“這次我重病,醫生願意放下自己的聲譽,承擔高風險為我手術,我已經非常感激。所以萬一我手術失敗了,請黨委領導將我這封信轉給我的老伴、孩子,告訴他們不要悲傷,更不要因為我的事情和醫院鬧任何的不愉快……”人心都是肉長的,關愛和尊重是雙向的,患者信任來自醫者仁心。如果醫患雙方都能坦誠相待,互敬互諒,良好的醫患關系何愁建立不起來?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減少誤解,增加互信,不斷優化醫生執業環境,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正能量,讓醫生心情舒暢地治病救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5日 19 版)

分享到:
(責編:袁勃、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