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錢江晚報:奪刀少年“擇低”,是理性的平衡

洪信良

2014年07月08日08:57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奪刀少年“擇低”,是理性的平衡

  據江西省教育廳官方網站消息,根據考生的意願,江西省高招委決定:在綜合考慮考生單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由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分別單獨錄取柳艷兵、易政勇兩名考生。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表示,將對柳艷兵、易政勇給予免除學雜費等一系列照顧措施。

  至此,“奪刀少年”的高考考試、招錄可說劃上了一個句號。不過,有不少人在為柳艷兵、易政勇的這一選擇而惋惜,因為之前曾有不少名校拋來橄欖枝,特別是清華大學,曾明確表達過有錄取兩名學生的意向。另外像澳門大學,直接給他們送來了校長簽署的錄取通知書,得知他們英語都不好后,還承諾可以用一年時間對兩個學生進行培訓,可謂誠意十足。相比較而言,在很多人的感覺中,他們最終的選擇,是一種“擇低”,而不是“就高”。

  這樣一種似乎有悖於“人往高處走”原則的選擇,還是有點出人意料的。兩位考生高中母校校長的解釋是“壓力說”,稱兩個學生的成績與清華學生有較大差距,如果貿然入學,學習可能會跟不上,壓力很大。柳艷兵一位親屬的解釋是“合適說”,稱選擇的原則是“我們有多大腳,穿多大鞋”。無論是“壓力說”,還是“合適說”,都體現了兩位考生在進行人生規劃時,個人理性的回歸,而不單單體現了他們“實在”、“實誠”、“純朴”的品性。

  而從公共事件的角度來看,這樣一種“擇低”選擇,更是社會日趨理性化的體現。毋庸諱言,無論是為柳艷兵、易政勇單獨組織一場“兩個人的高考”,還是清華大學等學校的自主招錄,還是他們的高考成績不向社會公布,等等,在每個階段,社會輿論都不只是一個聲音,都展開了較充分的爭論。各種利益、各種價值取向進行博弈,最終獲得的一般是妥協后相對更理性的的結果。假設柳艷兵、易政勇真進了清華大學,且不說持反對觀點的人的批評,他們在進入清華大學后,肯定會成為媒體一直追逐的目標,這個才是最大的壓力。柳艷兵曾疲憊地對記者說“我現在感覺挺累的”,這“累”既來自身體,也來自應對媒體的不適應。選擇一個本地的大學,既是選擇了一雙適合自個腳的鞋子,也是選擇了一雙適合社會審視眼光的鞋子。

  沒有一個人會反對褒揚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楷模的,對他們的褒獎,如果能夠納入一個公正公平的理性機制,那自然更加和諧。不管是擔心學習跟不上、英語不好,而不去清華大學、不去澳門大學,還是擔心有些人對公平機制的非議,都是一種理性的考慮。我想他們這次作出的選擇,體現了一種比較穩妥的平衡。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