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社會共治需要更多平台

寧夏石嘴山市委書記 彭友東

2014年04月30日04: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一段時間,思考社會管理創新,身邊的幾件事情啟示良多。

  一個是棚戶區改造,這曾是政府最頭疼的難題之一,我們嘗試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一開始就讓百姓進入,監督征地拆遷工作。截至2013年底,石嘴山新建、續建保障性安置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2萬多套,推進過程順利,社會反響良好。另一個是石嘴山市人民議政網的火爆,2008年開通的這個溝通平台,已成為市民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僅今年2月就收到網民投訴建議757條,已辦結754件,辦結率為99.6%。

  這些事實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群眾觀念轉換比政府快,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亟須引起重視並加強引導﹔二是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必須打造更多平台,強化政府面向基層的服務功能。

  一直以來,提起社會治理,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管與治,大包大攬,結果該管好的打了折扣,群眾不買賬﹔不該管的橫插一杠子,費力不討好。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和群眾權利意識的高漲,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成了日益緊迫的現實問題。

  我曾去社區調研,發現一個社區的考察評比項目就有40多項,還要求全部規范化出表,錄入電腦。社區就那麼幾個人,光填這些表格都應付不暇,哪還有精力去服務群眾?

  可見,要提升治理能力,政府部門的工作重心和服務方式必須改變。該放權的要真放,把權力尋租鏈條切斷﹔該管的要管到位,把基本公共服務搞好。“基本”在哪裡?首先在與老百姓打交道最緊密的社區、村鎮這一塊。

  因此,我們在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建立了“民生服務中心”和“綜合治理中心”,並賦予相應的人財物及事權。同時,理清村、社區職能職責,把不屬於村、社區的行政職能剝離出來,為村(居)委會減負鬆綁,以便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到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上來。

  第二個層面,就是鼓勵引導各類組織積極參與社會管理。一方面是激發傳統社會組織的潛力,比如,創造條件讓共青團、婦聯、民主黨派在各自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創新方式吸引新的社會組織以投資或參股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

  當然,最關鍵的一環還是政府觀念轉變,要自覺從過去的單向度管治轉向社會共治。在基層多年,我發現老百姓對很多政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清楚。政策不透明、服務不到位,等於拿走了群眾本該享受的利好和實惠。他們會覺得不公平,長久下來就會積累很多社會不滿。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暢通干群溝通渠道,搭建公眾參與平台,從決策之初就讓群眾參與進來。惟有建立更多開放、便捷、有效的平台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社會才能由管治走向共治,最大限度實現和諧發展,從而讓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本報記者 徐運平 朱 磊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30日 05 版)

聯系本文記者

徐運平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袁勃、王吉全)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