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悅讀:獨處可生清明氣

2013年12月24日08:08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古人重視獨處,認為獨處就可以“神不濁”、默坐就可以“心不濁”,獨坐之時,才體會忙碌的耗神昏聵,心神一味外馳,多一事增一事的累,識一人費一人的心,隻有獨處才可以省事,省事就可以心清,心清才可以神旺,所以獨處可以收攝精神,凝聚生命的全力。

  獨處靜坐之中,有一股清明之氣,從孤獨處生出來,心光一片,照見了自己,也照見了萬物,照徹了事物的所以然,於是有“靜一分,慧一分”的效果。獨處就是在求這一分清明,所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有這分清明,求道則易悟,為事則易成,從事藝文創作則神思奇逸,所以獨處可以養精、養氣、養神、養德,對德業與藝術生活都是有益的。

  古人就是從“是否愛熱鬧”、“能否慎獨”上去分辨君子與小人的,君子將獨處作為凝聚精神的好方法,獨處不單是眼瞪天花板而已,而是要“扶起此心”,使心氣寧靜,精神竦立,隻有凝聚精神不昏散的人,內在趣味世界才會呈現,這種人,心才不會被形役,理才不會因勢移,在眾昧時不昧,在群疑時不疑,任他舉世滔滔,他不隨波逐流,不驚眩附和,還能保持一個完整不破的自我。再則君子能體會獨處時廓然清閑的“中”的境界,不墮於空,不滯於有,獨處時性情是最“和”的,一切從安分慎獨做起,必無妄念,空淨洒脫,這才體會出獨處的樂趣。 

  難怪連西方哲人也說:“利用機會獨處的人,通常都有深度。”小人則最害怕獨處,因為無事孤獨時感到一切落空,寧可時刻都有事,心需要不歇地“逐物”,逐物才覺得身心落實,連酒色財氣、交際應酬也覺得是生活地位的憑借,不虛此生。所以清代的湯斌要說“小人只是不認得獨字”。

  朋友們,抵擋習俗,才是豪杰之士,抗拒熱鬧的“應酬文化”壓力吧,珍惜獨處時分,珍惜生活中內在的趣味世界“閉門皆樂地,高枕即安居”,不是嗎?

  (摘編自《讀者》2013年第24期,作者黃永武,原題為《獨處時分》)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4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田雪、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