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每日電訊:高儲蓄隱喻民生質量亟待提高

張敬偉

2013年09月12日10: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儲蓄隱喻民生質量亟待提高

作為普通居民家庭財富的主要體現,目前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超過40萬億元,最近3個月更是持續站在43萬億元關口之上,並且已較2008年8月的20萬億元規模翻了一倍還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定期存款超過27萬億元,顯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趨勢。(9月11日《新華網》)

愛儲蓄是東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尤甚。手有閑錢,生活無憂,這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體現﹔這和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人的寅吃卯糧,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消費觀。而且,中國人的高儲蓄也似乎比西方人有著更為鮮明的優勢——美國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是寅吃卯糧惹的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有高消費作祟的魅影……中國人存錢多,中國更不差錢,所有才會購買萬億美元以上的美國國債,歐洲才會不停向中國求援。

但甘苦自知,國人的高儲蓄率就一定代表國人有錢嗎?未必。中國的確是“國富”了(全球第二的GDP,超過10萬億的財政收入),但“民富”則是打折扣的。正因為民富不足,國人才拼命攢錢——這是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因為有缺才會補漏。因而,透過中國居民高儲蓄的表面現象,實則看到的是民生質量的低下。

一高一低間,盡顯中國社會系統性的尷尬現實。收入水平整體不高,但物價水平普遍偏高,即使人們剛剛從上一周期的高通脹痛苦中走出來,也不得通過攢錢儲蓄的方式求得心安。而且,愈是低收入人群,越無奈地存錢儲蓄,以緩釋現實生活時刻面臨的壓力。民生本與社會相連,公共政策的惠民效應本應發揮作用,然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草創初成,社保醫保的全覆蓋還是低水平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無法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因而也無法讓國民將手頭的閑錢轉化為消費力。中國儲蓄率高的實質是:國家和社會不保隻能存錢自保。

如果說社保體系不健全,高儲蓄彰顯了民眾的遠慮。中國社會令人不安的“近憂”也推升了公眾的高儲蓄,而這更加拉低了民生質量。高房價不僅造就了一大批的房奴,也促使年邁的父母為孩子儲蓄拿首付和還債,更導致年輕的父母為孩子的未來去存款。還有,獨生子女時代不僅加速了中國社會的老齡化進程,而且也讓養兒防老的傳統破局,加之社保制度的不健全,讓如今的父母不得不為未來的養老存款。對現實的焦灼和對未來的焦慮,讓中國人不得不加入到儲蓄的大軍中,盡管普通中國人手中並沒有多少錢。

如果有更好的投資渠道,讓居民手中的錢動起來增值,人們也不會選擇跑不過通脹的儲蓄方式。但房市不可靠,股市更加令人不安。“一夢回到十年前”,是股市給予散戶股民的最痛徹體驗。地下錢庄的一度盛行,民間投資公司的曾經喧囂,高利貸式輪回的資金鏈斷鏈,害苦了一大批追求高息的人。

正因為如此,人們雖然不滿銀行的亂收費和服務質量地下,還是覺得錢存銀行最保險,這實際上折射了民生的無奈。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形勢面臨挑戰,在外需不振投資乏力的情形下,激活內需市場才能確保中國經濟的永續增長。讓43萬億居民儲蓄動起來,轉化成現實的消費活力,這是最大的改革紅利。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讓居民敢於花錢,就必須完善社保體系完善投資環境改善民生。隻有讓民眾覺得現實很幸福,未來有願景,存在銀行的“死錢”才能發揮市場活力。

分享到:
(責編:石冰心(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