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網友來論

習近平“卷起褲腿”冒雨考察傳遞群眾路線正能量

熊傳東

2013年07月22日08:5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21日,習近平到武漢考察,一下飛機就冒雨到湖北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當時雨很大,積水過了腳面。他卷起褲腿,打著雨傘,向工作人員了解物流等情況。談了10多分鐘,雨水打濕了他的襯衫。(7月21日新華網)

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冒雨視察工作,卷起褲腿、踏著積水、自己撐傘、雨水打濕了襯衫還繼續前行……習近平以實踐的名義和實際行動詮釋了實事求是與群眾路線的核心精髓。正是這些小細節,展示出領導人的務實親民作風與作為,其傳遞的正能量無數次地感動網友,不斷地激發每個人向著中國夢前進。也讓黨員領導干部讀懂了什麼是為人民服務,什麼是走基層,什麼是到群眾中去。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走基層一律輕車簡從、不搞警車開道,與老百姓促膝談心、與群眾同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深得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和支持。

從高層到基層,從“八項規定”到“掃四風”,從“重新定位自我”到“重走群眾路線”,從“晒”家庭、“晒”生活、“晒”情感、“晒”財產,到“向傳統說不”、“向陋習亮紅燈”、“向不良作風立鐵律”、“向腐敗亮劍”,等等舉措,其親民為民、高效務實的作風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國際上的廣泛贊譽。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帶頭放下架子,給深入實踐群眾路線開了個好頭。

說起群眾路線,少數地方和部門存在一個認識誤區,以為還是“舊瓶插新花”,搞些“三下鄉”類似老套路,當然那也是種群眾路線,但這次群眾路線的高度不止於此。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習近平指出,要集中整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四風”違背了黨的性質和宗旨、群眾深惡痛絕、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四風”像一座無形的牆,使黨和人民產生隔閡。

當前,在個別黨組織和少數黨員干部身上,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等“四大危險”確實存在。同時,“四風”又是滋生脫離群眾的最大危險,這種危險不但會“斷層”黨群、政群、干群關系,更可怕的是“榨取”改革紅利、壓縮改革空間、動搖執政之基。還有少數干部勤於務虛、疏於務實,表現為實功虛做、實事虛辦、實話虛說,群眾議論多,比較反感。

隻有我們善於引導群眾說大實話、提真問題,常到群眾意見大、怨聲多的地方去轉轉,才能做到問政於民知得失、問需於民知冷暖、問計於民知虛實……讓政策和決策更加符合群眾意願。抓落實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推動一級干。才能為“中國夢”源源不斷地輸送正能量。

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夢之隊的一員,“個人夢”是“中國夢”的基本元素。所以,隻有國家理念與人民期盼同聲相應,國家發展和富強必須同老百姓實行“同頻共振”,“個人夢”與“國家夢”一脈相承,“中國夢”才能成為現實,否則,我們永遠也隻能在“夢”裡。

此外,人民群眾的期盼和聲音,不能再是“沉沒的聲音”,老百姓的“個人夢”是勾勒“國家夢”的生動輪廓,把所有的“個人夢”融合成“中國夢”的共同底色,直到成為政府和領導干部的工作目標與奮斗方向。這個“夢”才能指日可待。

現實中,有的地區,有的部門,有的領導,忘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更淡漠了“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宗旨”,盡搞些虛功、專擺花架子,說得比天高、干得比米小。不僅嚴重疏離了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感情聯系,還潛意識地成為影響到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積極性的負能量。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如今交通、通訊發達了,為什麼一些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數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淡薄了。我們與人民群眾是魚和水的關系、血和肉的關系、舟和水的關系、種子和土地的關系、樹和根的關系、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兒女和父母的關系、仆和主的關系、工具和使用人的關系。這九種關系決定我們對群眾應該有感情、必須有感情,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常念養育之恩、深懷感激之情,經常深入群眾,主動親近群眾,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特別是今天,越是處於經濟發展關鍵期和社會轉型深水區,越需要喚起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越需要堅守群眾路線這條“執政生命線”。無論是面對矛盾,還是問題,正如習近平所說,隻要我們對人民有感情、以人民為中心,就一定能把群眾工作做好。

當然,能否走好群眾路線,檢驗著我們的執政信念、考驗著我們的執政能力。 進一步走好群眾路線,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力戒過去那種趾高氣揚、盛氣凌人、麻木不仁、無動於衷、目無法紀、簡單粗暴的不良作風。重塑一股尊重群眾、善待接訪、踏實工作、務實作為、真心為民、全心服務的工作新風。

偉大領袖毛澤東曾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強調:“黨隻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如果脫離群眾,就會被人民拋棄。”

現在需要我們的黨員干部真正做到,丟掉“官氣”、保持“土氣”,有點“農味”、有點“鄉味”……這樣才能同老百姓打成一片。隻有真心實意地走進田間地頭、農家庭院,才能連起干部和老百姓的情感紐帶,才能更好地塑造黨群、干群的血肉聯系。到基層,要堅持做到,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親近農民,圍繞“送溫暖、察民情、聽民言、解民困”為中心,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過去,個別干部“坐在車上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回到機關談一談”,如今搞不得了。

做群眾工作,並不是真的那麼難,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在解決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從小處著眼,做到想身邊事、幫身邊人、成身邊業。做群眾工作,有時候也很簡單,簡單地事重復做,重復的事好好做,這樣就行了。

習近平冒雨考察,讓我們讀懂了,無論干什麼事情,隻要堅持了群眾路線,就能得到絕大多數群眾的擁護﹔若是違背了群眾路線,就必然遭到群眾的反對。說到底,群眾對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不是簡單地看給了多少錢和物,而是看交了多深的心和情。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