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長江日報:對網絡聲音不能簡單否定

禾刀

2013年07月22日09:47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7月19日下午,正在吉林省長春市作報告的余秋雨先生指出,網上發言不等於民意﹔民意不等於民心﹔民心不等於真理。“我們不該在網上花費太多時間,因為當你佔有了信息,信息也就佔有了你。”(7月21日新華網)

余秋雨先生的這番理論繞了一個大圈,最終的落腳點是讓人別信網絡。此次報告中余秋雨先生講到自己兩度被網絡所“黑”的經歷,不知這是否為他對網絡如此憎恨的“原點”。網絡確實很雜很亂,但網絡也有另一面,否則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倘若只是偏妒一方,放大網絡的負面雜亂,並將此作為打壓網絡發聲的邏輯由頭,這顯然不合常理。

美國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曾出版過一本《世界是平的》,該書描繪了一種超越想象的圖景,即無論貧富,在地球上隻要有網絡的地方,上至一國領導人,下至平頭百姓,在網絡上均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網絡符號。

按照統計部門的數據,我國網民數目持續增長,截至2013年6月底已經有5.91億人。單從絕對數字上看,不到全國人口的一半。倘若以人口總量來看,網上發言確實不能完全等同於民意。但如果這樣絕對化,那麼每每了解民意,是否均需要人人點頭簽字呢?那我們永遠無法獲取民意,即便是資訊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恐怕也難以做到這一點。也不否認,我國網絡覆蓋群體存在年齡、地域等諸多掣肘,目前,年輕人往往是網絡世界的生力軍。但僅以龐大的網民群體,就不宜妄斷網絡不是民意,至少代表了廣大網民。

事實上,即便不是官方發聲,互聯網在近年來的許多重大事件中發揮出令人驚喜的“正能量”。無論是天災還是各地的重大事故,第一時間曝光的互聯網,同時往往在第一時間提供相關信息,甚至也表現出許多自覺現象,比如許多網民紛紛轉發救災物資需求情況、現場交通以及通信情況等等,更有許多網友,自發捐資捐款,甚至隻身前往現場。除了這些“正能量”,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成長為反腐的重要平台,從“網友曝”到如今的“實名曝”,已“扳倒”包括部級高官在內的腐敗分子無數。倘若這些均無法代表民意,那麼余秋雨先生所指的民意又會是什麼呢?

當然,互聯網也確實有一些不好的現象,有一些信息未經有效甄別,存在虛假、摻假甚至是捏造的現象,余秋雨先生亦曾不幸“中槍”。不可否認,這些均是互聯網的消極面,也是我們理應積極努力改進的地方。但不能因為“一丑掩百俊”,因噎廢食,動輒徹底否定。有一點提請余秋雨先生注意,網絡發聲雖非絕對的民意,但在現有條件下肯定是接近民意的一個重要通道。

分享到:
(責編:石冰心(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