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網評:“爛尾”新聞催建問責機制

姜泓冰

2013年01月22日08:2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熱點事件快速公布信息,積極回應,佔領社會輿論的第一落點,避免坊間傳言滿天飛帶來的被動和難堪﹔至於事故原因、處置結果等則適宜於穩妥、放緩——幾乎每一個有關危機公關、突發新聞應對的培訓班,都會拿這樣的原則來教導你。而近幾年來,坐在這類培訓課堂裡的學生,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於各級政府和大中型企業。

網絡時代應對熱點事件的“金科玉律”,看起來被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執行得很“到位”。2012年,被網絡曝光的一系列突發熱點事件中,雖然還有如河南光山那樣的官員躲躲閃閃,或如山西長治那樣在苯胺泄漏事故之后有意無意地大事化小、信息遲滯,但多數政府都已懂得及時站出來作出回應和表態。尤其是雷政富“艷照門”事件,從不雅視頻曝光到被免職和立案調查,前后僅用了63小時,這樣的應對速度,一時也成了媒體熱議的話題。

第一時間表態、迅速啟動調查,代表著積極理政、誠懇公開和認真負責的立場,容易獲得社會認可與大眾支持。但后期的調查是否會有結果,被當場做出免職、降職等處理的官員是否會在不久之后就能悄悄換個部門重新為官,並不都在大眾關心的范圍之內——據說,網絡時代輿論監督的一大特點,就是熱點來得快、散得也快,掌握了這樣的“規律”,恐怕正是一些地方敢於在“高度重視”的即時表態、輕飄的道歉和“事故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的交代之后,留下一個“開放式”結尾、以不了了之的心理基礎。

然而,最近媒體對於熱點事件成為“爛尾”新聞的追問,已在提醒著有關方面:應對熱點事件,僅有“速度”、僅僅熟諳危機公關的“藝術”,都是不夠的。虎頭蛇尾式的冷處理,暴露出的恰是為政者的怠惰、敷衍,缺少誠信態度。這類拖延模式用得多了,比之短期內的躲閃、隱瞞,對於政府部門的社會公信力損傷更大更深。

“爛尾”新聞多,根本原因在於行政問責制的不能落實。每項調查或許在政府機構內部都有其結果報告,卻沒有人認為他們欠公眾一個答復。“問責”,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名詞本身和政府自身的規定上,而缺少公民、媒體等社會各方監督行政可以憑借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熱點事件的處置,在“虎頭”之后,究竟會是“虎尾”還是“蛇尾”,便隻能看上級部門與官長的意志與形勢,而輕忽對外部社會作出的承諾、當有的兌現。

要建責任政府,要落實執政為民的理念,僅僅依靠公仆的自覺顯然不夠。切實落實問責制,以制度規范行政,少些“爛尾”,修補已受損嚴重的社會公信力,已是當務之急。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