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環境風險別成發展暗礁

張  鐵

2013年01月18日05: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淹沒在“鎮雄泥石流”、“城市霧霾”等引人注目的新聞裡,很多人忽視了,同樣在這幾天,還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13日,廣東湛江至茂名輸油管道泄漏﹔11日,上海槽罐運輸車導致金山、鬆江部分水域污染﹔再早一些,還有山西長治苯胺泄漏污染水源

一邊是霧霾南下,空氣重度污染引發環保話題聲浪正熾﹔一邊是化工事故,突發性事件爆出環境風險步步緊逼。兩個場景碰頭,向我們發出預警:社會快步向前,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安全問題逐漸增多,如何應對風險社會的挑戰?

各級政府需“能力升級”

頻繁的安全事故從一個側面印証,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處在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雖全力進行轉型升級,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依然避不開“大化工時代”,依然要面對“工業化風險”。

這樣的“風險社會”,還正好遇到了權利日益覺醒、訴求逐漸多元的“風險敏感”時代。一些原本模糊的數據、極端的個案,被這種風險敏感放大,也可能變成社會風險,從四川什邡到江蘇啟東,很多案例說明了這一點。

應當說,“環境群體性事件”年均三成的漲幅,已經讓環境問題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繃得最緊的弦。環境問題上的“一票否決制”規定,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更讓執政者對環保的重視前所未有。但一些地方還是會在這個問題上,一腳踏入陷阱。不少治理者也很困惑:這迎面而來的風險,究竟該如何應對?

正如學者所說,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叢集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與風險社會三種形態。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農業與工業的更迭,使轉型期中國比發達國家面臨更加多元復雜的風險。在這樣的形勢下,對環境問題,光有觀念上的重視還遠遠不夠,必須提高“環境執政力”。

比如,對待即將上馬的項目,我們有一整套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來力避“環境風險”。卻沒有意識到,對群眾的“環境風險感受”,也需及時作出評估。而這種“公眾風險感受評估”,是發達國家大項目啟動時環境部門必做的功課。在討論立項時,就已著手調研公眾對項目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並進行與公眾的充分溝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緩解公眾的環境焦慮,避免不必要的環境恐慌,還可以引導群眾參與環境監督。這種環境管理,實質上已經是一種社會管理。

反觀我們自身,雖然群眾對環境風險越來越敏感,但我們還停留在具體的環境項目管理上。面對公眾日益強烈的知情需求,一些地方隻會公布一些干巴巴的數字,既不掌握輿情狀況,更遑論疏導預案。山西苯胺泄漏滯后5天才報告,當地政府幾個“沒想到”的表態,正顯示了對環境問題的低水平認識。

公眾也要“二次啟蒙”

另一方面,公眾也同樣需要一次環保的“二次啟蒙”。如果說30年前的環境啟蒙,是要告訴公眾,生態不是“先生和太太”,那麼今天的再啟蒙,是要讓公眾更加科學、理性地認識環境風險。

以曾在廈門、大連等地引來環境風波的化工項目為例,很多專家都認為,大化工項目與城市的距離不是控制因素,更重要的是工廠是否符合環保標准。實際上,PX項目在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日本橫濱的PX裝置與居民區僅一路之隔,韓國釜山的PX裝置距市中心僅4公裡。這一項目在中國引發的恐慌,真實的原因是缺少足夠的科學普及和環保教育。

很多時候,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過分敏感”,是因為信息不足。對此,社會管理者需要進行更為細致耐心的引導,這也是環保執政觀的一部分。學學日本武藏野市把垃圾處理中心建在市政府辦公樓旁的做法,番禺的垃圾焚燒廠可能也不會在居民的反對聲中叫停。風險時代,隻有責任政府和責任公民良性互動,才能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矛盾。”政治學家亨廷頓曾如此斷言。可以說,風險帶來不穩定,卻也是一個致力於變化的社會的推動力。認識了風險、應對好風險,我們才可能贏得一個充滿確定性的未來。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