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馬悅凌倒了 親,你高興嗎?
2011年07月15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衛生部13日稱,“健康教母”馬悅凌涉嫌非法行醫,正在依法調查。並表示,長期以來國家健康教育工作相對滯后,民眾對於養生保健宣傳缺乏一些自主判斷和鑒別能力﹔將來會配合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加強對養生保健類圖書出版的管理。(中國廣播網7月14日)
“教母”從神壇上倒下了,有關部門的說法讓人有時光逆轉的錯覺——好像張悟本先生退場的時候,相關部門也是這麼說的。日子是新的,台詞還是舊的。馬悅凌如果聰明一點兒,早點收手退隱江湖,也許是可以逃過這一劫的。怪隻怪她太愛泥鰍,又在微博上不甘寂寞,產業鏈也做得很紅火,不懂得站得高、摔得疼的道理。
馬悅凌落到今天的下場,我一點也沒有幸災樂禍的感覺。道理很簡單,盡管我很眼紅其“年入N億”的圈錢能力,但既然在“清算”張悟本的時候,馬女士成功脫身,難免讓人覺得:同樣玩“養生”的,張是壞蛋,而馬起碼不是惡人——不然,有關職能部門何以“張馬有別”?一個玩綠豆,一個玩泥鰍,要說真有什麼區別,莫非一個走的是“植物路線”、一個走的是“動物路線”?
馬悅凌“下崗”了,職能部門總結為“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個人和組織利用群眾對於養生保健的強烈需求,打著所謂專家、權威的幌子,迷惑或者欺騙消費者,借機斂財”——這話很有道理,細想起來問題卻很多:一者,“群眾對於養生保健的強烈需求”,怎麼在張悟本事件后沒有亡羊補牢?莫非放任這市場給各色騙子做試驗田?二者,“迷惑或者欺騙消費者,借機斂財”的說法也很詭異,不是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嗎,為什麼在“養生”問題上“在哪兒跌倒了,又繼續在那兒跌倒”?當一個隻有初級護士資格的女人號令全國、扮演“健康教母”的時候,你能說這是一個女人的癲狂?
說來說去都是些老橋段。比如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這個數字說明,我國的“營養盲”比文盲多得多。但我從不認為,對馬悅凌頂禮膜拜的粉絲就一定是“愚蠢的”、“不懂科學的”人。事實上,“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懂得蘋果皮的若干吃法,比“我們”更知道穴位經絡理論——但為什麼,“他們”上了馬悅凌的“船”?道理無非有三:一是在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裡,“養生”是個很奢侈的高級階段,不屬於醫療衛生關注的范疇,“大道不暢、小道飛揚”,世界自有世界的虧補術﹔二是總有很多問題是現代科學或體制無法解決的,絕症、頑疾……但沒有人會自願等死,與其說他們需要的是“固元膏”,不如說需要的是“心靈給養”,而馬悅凌們顯然很擅長這一套﹔三是在一個底線漸次淪喪的年代,欺詐從不會是欺詐者的墓志銘,達芬奇家具說明了這個道理,郭美美的驕狂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馬悅凌倒在“非法行醫”而不是倒在“欺詐罪”的事實,同樣說明了這個悲愴的道理。
騙子的市場,是被騙的人打造出來的。這話雖然不動聽,卻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我們的公權未必善於事后“打擊”,卻也從不善於事先發掘這個“市場”。這不僅給無數悲劇提供了空間,也讓很多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長期“荒草一片”。
馬悅凌倒下了,親,你真的興高採烈嗎?其實我們都是馬悅凌的“土壤”,“土質”不改良,張悟本或者馬悅凌,只是過客,不是終點。
“教母”從神壇上倒下了,有關部門的說法讓人有時光逆轉的錯覺——好像張悟本先生退場的時候,相關部門也是這麼說的。日子是新的,台詞還是舊的。馬悅凌如果聰明一點兒,早點收手退隱江湖,也許是可以逃過這一劫的。怪隻怪她太愛泥鰍,又在微博上不甘寂寞,產業鏈也做得很紅火,不懂得站得高、摔得疼的道理。
馬悅凌落到今天的下場,我一點也沒有幸災樂禍的感覺。道理很簡單,盡管我很眼紅其“年入N億”的圈錢能力,但既然在“清算”張悟本的時候,馬女士成功脫身,難免讓人覺得:同樣玩“養生”的,張是壞蛋,而馬起碼不是惡人——不然,有關職能部門何以“張馬有別”?一個玩綠豆,一個玩泥鰍,要說真有什麼區別,莫非一個走的是“植物路線”、一個走的是“動物路線”?
馬悅凌“下崗”了,職能部門總結為“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個人和組織利用群眾對於養生保健的強烈需求,打著所謂專家、權威的幌子,迷惑或者欺騙消費者,借機斂財”——這話很有道理,細想起來問題卻很多:一者,“群眾對於養生保健的強烈需求”,怎麼在張悟本事件后沒有亡羊補牢?莫非放任這市場給各色騙子做試驗田?二者,“迷惑或者欺騙消費者,借機斂財”的說法也很詭異,不是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嗎,為什麼在“養生”問題上“在哪兒跌倒了,又繼續在那兒跌倒”?當一個隻有初級護士資格的女人號令全國、扮演“健康教母”的時候,你能說這是一個女人的癲狂?
說來說去都是些老橋段。比如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這個數字說明,我國的“營養盲”比文盲多得多。但我從不認為,對馬悅凌頂禮膜拜的粉絲就一定是“愚蠢的”、“不懂科學的”人。事實上,“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懂得蘋果皮的若干吃法,比“我們”更知道穴位經絡理論——但為什麼,“他們”上了馬悅凌的“船”?道理無非有三:一是在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裡,“養生”是個很奢侈的高級階段,不屬於醫療衛生關注的范疇,“大道不暢、小道飛揚”,世界自有世界的虧補術﹔二是總有很多問題是現代科學或體制無法解決的,絕症、頑疾……但沒有人會自願等死,與其說他們需要的是“固元膏”,不如說需要的是“心靈給養”,而馬悅凌們顯然很擅長這一套﹔三是在一個底線漸次淪喪的年代,欺詐從不會是欺詐者的墓志銘,達芬奇家具說明了這個道理,郭美美的驕狂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馬悅凌倒在“非法行醫”而不是倒在“欺詐罪”的事實,同樣說明了這個悲愴的道理。
騙子的市場,是被騙的人打造出來的。這話雖然不動聽,卻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我們的公權未必善於事后“打擊”,卻也從不善於事先發掘這個“市場”。這不僅給無數悲劇提供了空間,也讓很多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長期“荒草一片”。
馬悅凌倒下了,親,你真的興高採烈嗎?其實我們都是馬悅凌的“土壤”,“土質”不改良,張悟本或者馬悅凌,只是過客,不是終點。
(責任編輯:齊賀)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關於 的新聞
去聊吧討論

- 中青報:為實體書店減稅,不能再等了
- 中青報:洋品牌“秒殺”國貨與媚外無關
- 中青報:期待國務院的督導遏止高爾夫狂潮
- 中青報:工程款欠了14年,球傳了一圈踢到第六任副市長腳下
- 中青報:單項科研經費支出竟比文物還難稽考?
- 中青報:一樁“桃色新聞”引發的科研經費問題
- 中青報:兒子助母“安樂死”獲刑應否輕判
- 中青報:虐待兒童,是可忍孰不可忍
- 中青報:日企的自信能否催我們痛下決心
- 中青報:空中華西村,一座“空中樓閣”?
- 中青報:審計署給公開“三公”樹標杆
- 中青報:“把展覽搬到網上”是個好主意
- 中青報:怒斥“雨太大” 責任在老天
- 中青報:陳凱歌的實景劇到底有沒有破壞環境
- 中青報:如何突破社會組織的管理難題
- 中青報:新華書店為什麼一定要開在南京路上
- 中青報:賣分數的教師良心何在
- 中青報:把不住安全關的電梯讓人心生恐懼